向總書記匯報·嘮嘮我家新變化 | 這一年,增了保 兜了底 走出風雨 ”如今,寧夏區、市、縣、鄉鎮、村五級醫保經辦服務網絡如毛細血管般延伸,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的醫保自助終端、銀行網點的“ 15分鐘醫保服務圈” ,讓參保登記、異地就醫備案等事項實現“家門口辦” 。每月500元的收入或許不算豐厚,卻讓他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尊嚴,而整個社區構建的“培訓+實踐+就業”幫扶模式,正讓更多殘疾人找到人生的新坐標:他們活躍在鉤針編織、手工制作... 向總書記匯報·嘮嘮我家新變化 | 這一年,辦了證 煥了心 暖了心田 “咱們一區剛改完,二區就動工了,‘里子’‘面子’一起改,整個小區煥然一新,大伙住得舒心,幸福感‘就地升溫’。”6月17日,銀川市興慶區福祥一區的居民們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著小區的變化,老住戶李寧龍的一席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向總書記匯報·嘮嘮我家新變化 |這一年, 托了娃 助了老 暖了朝夕 6月19日11時,銀川市西夏區賀蘭山西路街道蘆花苑社區,九旬老人王風英坐著輪椅由社區工作人員王佳推進社區食堂。與此同時,十幾公里外的金鳳區長城中路街道紫園社區助餐點內,同為九旬老人的蘇梅英也開始了午餐時間。一個是子女在外打工的獨居老人,一個是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不同社區的餐桌上,盛著同樣的溫暖。 向總書記匯報·嘮嘮我家新變化 | 這一年,聽了戲 寫了書 解了鄉愁 6月17日15時,青銅峽市陳袁灘鎮黃土地文化村廣場舞臺上,黃土地文化藝術團團長李西林組織隊員們開展文化活動演出。李西林站在鼓架前,掄起鼓槌重重敲擊鼓面,“咚、咚……”幾聲沉穩有力的鼓聲回蕩在廣場上空。鼓聲余韻未散,李西林的妻子劉曉琴邁步上前,歌聲清亮而飽滿。 繪就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為寧夏擘畫的宏偉藍圖,凝結著寧夏人民的共同期盼、共同愿景。一年來,寧夏各族干部群眾將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細化為施工圖,轉化為實景畫,在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上邁出鏗鏘步伐。從賀蘭山東麓的葡萄長廊到騰格里沙漠的光伏矩陣,從寧東的現代煤化工基地到吳忠金積工業園的乳制品生產線,塞上兒女正以“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勁頭,將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 向總書記匯報·嘮嘮我家新變化 |這一年,入了園 上好學 種了希望 這一年,寧夏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教育強區的意見》和《關于全區基礎教育優化布局的指導意見》《關于全區普通本科高校和職業學校優化布局的指導意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更高標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中國式現代化寧夏實踐提供堅實支撐。 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主攻方向 依托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項目,國能寧夏煤業煤制油分公司的噸煤價值提升了7倍左右;憑借科技創新,寧夏枸杞走向“從論斤賣到按克賣”的產業化道路;堅持綠能筑基,寧夏新能源產業已形成“風光儲氫”一條龍式完整鏈條,千億級清潔能源產業集群巍然成型……我區以發展特色產業為“筆”,揮毫“優勢”之墨,傾心繪就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向總書記匯報·嘮嘮我家新變化 | 這一年,漲了薪 入了股 富了城鄉 一個多月前,王美玲退休了,正式開啟含飴弄孫的幸福晚年生活。回望過往,她的人生軌跡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處處彰顯著生活巨變。 四向突圍 云端筑路 寧夏,以“東聯、西出、南拓、北進+空中絲路”的立體開放格局,打破“不沿邊不靠海”的區位限制,用創新實踐破解“無海之困”,書寫著內陸省份對外開放的新時代答卷。 向總書記匯報·嘮嘮我家新變化 | 這一年,開了店 進了廠 賺了票子 羅山社區清水苑小區是移民搬遷安置小區。“以前在同心縣田老莊鄉李家山村,山里交通不便,買袋鹽都要趕集走半天,孩子上學得翻山越嶺,2018年,我們從李家山村搬遷至此。”李文金擦拭著貨架感慨道,以前靠打工維生的日子,讓他嘗盡奔波苦楚,“那時候最怕下雨,泥路走不通,連口新鮮菜都吃不上。” 塞上山川涌新潮 時間是記憶的刻度盤。當時光的指針又一次指向六月,那些鐫刻于記憶深處的溫暖鏡頭也再度呈現于眼前。2024年6月19日至2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踏上寧夏大地,來到社區活動室,了解基層黨建建設情況;走進居民家中,與群眾閑話家常;聽取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強調要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譜寫好寧夏篇章。 融媒 視頻 | 黃河兩岸新答卷 黃河兩岸新答卷 納米級粉碎技術提高枸杞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