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挖深點,黃芪就能收干凈!”馬永站在地這頭扯著嗓子喊,喊聲透著急切。
“好的,我調一下。”馬靈治在地的另一端答應著。他彎下腰,擰了擰收割機上的旋鈕,刀片又往土里深了兩寸。
11月11日,在西吉縣白崖鄉舊堡村的山頭,村民緊跟在轟鳴的農機身后拾撿黃芪。
西吉縣海萍家庭農場負責人馬永站在田埂上,不時俯身查看,提醒駕駛員挖藥的深度,隨著翻土鏟緩緩推進,一簇簇黃芪被完整掀起。
馬永是白崖鄉舊堡村人,2021年種了100畝中藥材,成為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時看外面種藥材能掙錢,心里癢癢的。”馬永笑著說,第一年試種毛收入僅有3萬元,除去租地、籽種、人工,落進口袋的沒幾個錢。但是,馬永認定中藥種植大有前途。第二年,他仍把鋤頭往藥田里一扎,面積擴大到300畝。秋后一盤點,藥材賣了20余萬元,這可把馬永樂壞了。
馬靈治“接收”到了馬永的笑聲。今年他第一次種植了24畝黃芪。8月,馬永在田間地頭溜達,碰到了愁眉不展的馬靈治。
“黃芪葉子有白斑!”“葉子發白,多半是白粉病鬧的。”馬永蹲在地頭,手指一捻葉片,白粉簌簌掉,“用吡唑酯,一噴就靈。”第二天清早,馬靈治把藥送到田里。3天后,黃芪葉脈重新泛出油亮的深綠。馬靈治豎起大拇指說,得虧馬永那天把得準,才讓這幾畝田轉危為安。
當日,舊堡村的山上,收割機來回穿梭,馬靈治站在田埂上,望著遍野的藥材,嘴角不自覺地上揚。
村民馬玉清過去只敢種玉米、馬鈴薯,一年忙到頭也攢不下幾個錢。2023年2月,他專門找到馬永。馬永蹲在藥田壟溝邊,隨手扒出一根筷子粗的黃芪,拍拍根上的土,“老哥,你種玉米一畝凈落800元,這玩意兒一畝能凈掙3000元,你掂量。”回來后,馬玉清便把15畝地全改種了黃芪。如今,2年過去,他年增收5萬元,逢人就說黃土真能變金。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這幾日,馬永反復品味這幾句話,“我要繼續帶領鄉親們在中藥材產業上大展拳腳,當好田間地頭的‘全能保姆’,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把更精細的服務和更可觀的效益送到鄉親家門口。”
據了解,馬永經營的家庭農場種植中藥材300畝,帶動本村村民17戶種植黃芪400余畝,戶均年收入5萬元。
西吉縣白崖鄉依托西吉縣海萍種植家庭農場、西吉縣立雄林下種植家庭農場和西吉縣旱塬種植家庭農場3家經營主體,建設庫房溝和舊堡2個600畝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示范帶動該鄉39戶農戶種植中藥材841畝。今年,白崖鄉充分利用海拔適宜、光照充足、氣候溫涼等特點,種植中藥材5115畝。(記者 郭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