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在固原市涇源縣畜牧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王必強正忙著記錄新引進的110頭優質秦川母牛的檔案資料。“我們計劃將這些秦川黃牛與紅安格斯牛雜交,培育出‘安秦牛’新品種,到時候產出的雪花牛肉口感會更好,營養價值會更高。”王必強說。
1999年,王必強從固原市農業學校畢業后,一直扎根在農業一線,見證了涇源黃牛產業的轉型升級。“涇源黃牛體型雖小,但耐力強、力氣大,繁殖性好,肉質香美,被譽為‘爬山虎’。”王必強說,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廣,黃牛的角色逐漸從役用向肉用轉變。但由于配種技術落后,產肉量始終難以提升。
為了解決這個技術難題,多年來,王必強帶領團隊示范推廣“全日糧飼喂技術”,結合苜蓿打捆包膜、全株玉米青貯等技術,使飼草利用率提高35%。同時,他推廣“人工冷配改良技術”,建立完善了良種繁育體系,累計培育西門塔爾、安格斯等優質犢牛3.8萬頭,使養殖效益提升40%。“在同樣飼養管理條件下,通過人工改良品種的肉牛可以多產30公斤肉,多賣2000元。”王必強說。
產肉量上來了,王必強又開始關注動物疫病防治工作。他創新建立了“人病獸防”聯防機制,通過布病防控3年行動,使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發病率下降60%。26年來,王必強舉辦200多場“田間課堂”,推廣農業新技術58項,帶動農民增收超1.2億元,3萬余戶養殖戶因此受益。
26年來,王必強舉辦了200多場“田間課堂”。
目前,涇源縣肉牛養殖戶6800余戶,肉牛飼養量達12萬頭。“下一步,我們將結合本地的氣候特點,利用當地的飼料資源,研發一套適合固原地區的肉牛快速育肥方法。”王必強說,希望能通過科技賦能,讓養殖戶的錢包更鼓,日子過得更紅火。(寧夏日報記者 常寬/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