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鹽池縣麻黃山鄉最美的季節。
走進包塬村蕎麥種植基地,數萬畝蕎麥花競相開放,吸引無數蜜蜂采蜜,紅白相間的花海鋪滿山坡,微風拂過,蕎麥花搖曳舞動,充滿生機。
麻黃山鄉蕎麥花盛開。
“今年我們種的蕎麥是村集體提供的種子,村上還給了補助。白色的蕎麥比紅色的蕎麥產量大,再加上前些天又下了幾場雨,今年的蕎麥長勢特別好。”包塬村蕎麥種植戶王海波告訴記者,他種植了150畝蕎麥,根據目前長勢,每畝比去年至少增收50公斤,可增收2萬元。
近年來,麻黃山鄉依托自然資源和生態優勢,圍繞特色產業謀篇布局,突出黨建引領,大力發展蕎麥種植。“麻黃山地勢較高,適合蕎麥生長。全鄉打造3000畝小雜糧集中連片種植示范區4個,輻射帶動群眾種植蕎麥近12萬畝。”麻黃山鄉黨委副書記冒建平表示,蕎麥種植不但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提高了群眾收入,還美化了環境。近年來,麻黃山鄉打好特色產業“遍地開花”的招牌,切實做活“土文章”,鼓起群眾“糧袋子”。
蜂農在釀蜂蜜。
蕎麥花盛開,也讓麻黃山鄉的蜂農喜笑顏開。這幾天,蜂農柴世建和妻子帶著蜜蜂在包塬村“追花逐蜜”。“我們在麻黃山采蕎麥花蜜七八年了,相對于棗花槐花,蕎麥花出蜜量更多,而且營養價值更為豐富。”柴世建表示,目前他在麻黃山養了200箱蜜蜂,預計今年可產糖5噸,9月7日左右,夫妻二人將帶著蜜蜂前往中寧縣采集枸杞,為蜜蜂冬季儲蜜做準備。
如今,麻黃山鄉用好用活“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聯農帶農機制,深度推進農文旅融合,拓展鄉村文化旅游空間,不斷延伸蕎麥產業鏈條,探索出“蕎麥種植+農產品加工+文旅觀光”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讓一朵朵小小蕎麥花,開出一篇篇鄉村振興大文章,映紅麻黃山文旅發展的特色名片。(寧夏日報記者 張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