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繼龍是寧夏葡萄酒與防沙治沙職業技術學院專職輔導員,普通的崗位卻有不普通的奉獻——他用十年光陰將點滴善意匯成愛的江河,用青春腳步丈量志愿服務的寬度。
2015年脫繼龍在銀川能源學院就讀時,一次留守兒童關愛活動,讓他第一次感受到“被需要的幸福”。他在學校創立“微光志愿者社團”,從陪老人聊天、幫殘疾兒童做康復訓練開始,逐漸探索出“高校+屬地”聯動模式。在賀蘭縣洪廣鎮,他和團隊為留守兒童小馬送去書包和輔導課,孩子的一句“哥哥,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樣”讓他堅定了信念。如今,這一模式已聯動寧夏12所高校,累計服務114萬小時,為430萬元善款物資找到“歸宿”。
2019年畢業時,面對高薪工作與西部計劃的抉擇,他毅然選擇后者。在銀川市團委服務期間,他打造的“圓夢微心愿”項目,讓1800多個困境兒童夢想成真。鹽池縣的小女孩想要一套畫筆,他驅車百余公里送去……
如今,脫繼龍從學生變成老師,更注重“傳幫帶”。通過“暑期三下鄉”活動,他帶領學生走進西吉縣王民鄉,幫農戶直播賣土豆,帶留守兒童做科學實驗。學生妥馨玉說:“脫老師讓我們明白,志愿服務不是施舍,是平等的溫暖傳遞。”
十年間,脫繼龍初心不變——微光雖弱,聚在一起就是星河!(記者 王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