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在吳忠市利通區司法局未成年社區矯正專班的辦公室里,陳仲毅的辦公桌顯得格外擁擠——上面擺滿了孩子們送來的小禮物:一個手工編織的鑰匙扣、一張手繪的感謝卡、幾顆舍不得吃的糖果。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記錄著這位52歲老警察十年間最珍貴的成就:30多名迷途少年重獲新生。
2015年初,在監獄系統工作了20年的陳仲毅接到指派:從“高墻電網”的監獄管教崗位,轉到“沒有圍墻”的社區矯正戰線。
這個轉型并不輕松。他至今記得第一次家訪時的場景:16歲的成成(化名)蜷縮在破舊沙發上,眼神像受驚的小獸。“別來管我!”少年把矯正通知書摔在地上。但陳仲毅注意到,墻角堆著幾本翻舊的汽車雜志。
“喜歡車?”陳仲毅撿起雜志,順勢坐在成成旁邊。兩個小時有關汽車的聊天中,他了解到這個因尋釁滋事被判緩刑的少年,一直夢想當一名汽修師。
“他們不是‘問題少年’,只是暫時迷路的旅行者。”陳仲毅的辦公電腦里保存著一個特殊文件夾:每個社區矯正少年的生日、愛好,甚至愛吃的零食都記錄在案。十年實踐,陳仲毅摸索出“分級管控、個別教育、危機干預、社會幫扶、長效回訪”的工作方法,同事們稱之為“心靈GPS”: 為想學汽修的成成聯系實訓基地,同時允許他彈性完成矯正教育; 發現馬某的游戲天賦后,聯系電競協會進行職業指導;給厭學的小軒(化名)安排“定制課表”,讓語文老師用游戲劇情講解古文。
成成的轉變顯而易見。父親突發腦瘤期間,這個曾自暴自棄的少年成宿守在病床前。陳仲毅悄悄協調醫院減免部分費用,卻收到成成退還的補助金:“給更需要的家庭吧,我能行。”
走進利通區司法局的矯正教室,陳仲毅正在調試新設備——一套VR職業體驗系統。“讓他們‘看見’未來的自己,比說教管用得多。”
十年里,經他矯治的未成年人中,5人考上大學,12人獲得職業技能證書。而陳仲毅的成績遠不止于此:他培訓的8名“法律明白人”如今活躍在社區,那套“五維矯治”工作法已作為經驗模式在利通區全面推廣。(記者 馬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