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銀川市金鳳區賀蘭山中路街道銀豐社區治安保衛員肖娜接到轄區一所小學的電話:“樂樂(化名)已經幾天不上學了,我們勸不了,您能不能幫忙勸一下?!?/p>
樂樂家住在金安家園小區,父母離婚后均外出打工,樂樂由爺爺奶奶撫養。平時就關照樂樂比較多,接到老師的電話后,肖娜撂下手頭工作去了樂樂家。一問才知道,樂樂抗拒上學的原因是老師無意間說了一句“樂樂奶奶每天都給老師打電話”。
“樂樂打小心思敏感,遇事容易多想,這回樂樂聽我勸,答應回去上學。另外,社區有心理老師,我建議還是上門給樂樂疏導一下。”肖娜對樂樂奶奶說。勸完樂樂和奶奶,肖娜給老師發了信息,希望她能更加關注樂樂的心態變化。
除了治安保衛員的身份外,肖娜還是社區的司法專干,但跟法打交道最多的肖娜,卻更愿意用情理去解決問題?!敖鸢布覉@小區是安置小區,過去都是同村的,上來就用法律作‘武器’,有時會傷害到‘熟人社會’的情感聯結。”肖娜表示,金安家園小區今年的5起因管道堵塞、爆裂而出現的漏水糾紛,都是靠“情理”解決的。
不過,以“情”動人并不意味著肖娜不注重以“法”服人。上周末,一位老太太找到社區,表示自己的房子未經同意就被二次轉租出去,導致現在收不回房子。肖娜與社區律師從頭到尾分析了老太太拿來的租房合同,很快幫助老太太解決了問題。
“社區問題多而雜,‘軟’‘硬’兼施、對癥下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是肖娜10余年的社區工作總結出來的基層治理“秘籍”。(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鄭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