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縣里看不了呼吸系統的病,現在有了專門的呼吸內科;以前患者就醫摸不著門道,現在有‘蜀葵花’志愿者全程引導。”5月28日,海原縣人民醫院院長張丹彤談起幫扶成果時說。這位來自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影像科專家,兩次跨越2000多公里,將東南沿海的先進醫療理念深植西北旱塬。
2019年7月,張丹彤初到海原便遭遇“水土不服”,氣候干燥難以適應,當地方言讓問診變得困難。但他帶領團隊迎難而上,推廣多學科會診(MDT)模式,引入20余項新技術。2024年再度赴任時,他帶來更宏大的計劃——將幫扶重點轉向管理體系重塑。
“幫扶不僅要治病救人,更要留下技術和人才。”他創新推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術講座,每周由幫扶專家與本地醫生輪番開講,25期培訓覆蓋400余人次。他推行“師帶徒”模式,帶領10名幫扶專家手把手培養出33名“帶不走”的本土骨干。患者尤為稱道的是“蜀葵花”志愿者團隊,提供全程導診服務。
“今年前4個月,我們醫院的轉診率同比下降60%。其中3月份同比下降81%,越來越多的患者相信我們。”張丹彤說。在他的推動下,海原縣人民醫院成功創建呼吸內科、睡眠障礙門診等特色科室,ERCP、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等30余項新技術落地生根。醫院轉診率連續兩年下降超10%,門急診量增長18.1%,四級手術量激增388%;創傷中心躋身寧夏前三名,6個專科獲批區市級重點。
張丹彤注重醫院管理的科學化與人性化,主導修訂18項管理制度,引入中層干部競聘機制,同時成立11個職工興趣小組,增強團隊凝聚力。“既要規范管理,也要關愛職工和患者。”他說。他提出“全病程照護”理念,帶領專家隨訪患者,讓醫療更有溫度。
幫扶期間,張丹彤的妻子跨越千里來探親,他卻因工作忙無暇陪伴。兒子受他的影響,選擇報考寧夏醫科大學,接力這份閩寧情誼。
“幫扶有期限,但閩寧協作永遠在路上。”張丹彤說。(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