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位于寧夏青銅峽市連湖農場的溫棚卷簾次第升起,陽光透過卷簾的縫隙灑進溫棚,照在外形扁平、棱線分布明顯的頭茬西紅柿上。這片黃河水滋養的土地上所種植的連湖西紅柿,正以沙瓤多汁的獨特風味征服全國消費者的味蕾。
黃河水孕育的“紅色密碼”
走進連湖農場設施園區,技術員田剛正指導工人修剪枝條:“打杈、去頭,只留5到6穗果,這樣營養才能集中供給果實。”西紅柿種植工序繁瑣,田剛種植大棚蔬菜已有20多年,憑借豐富的經驗,2021年被連湖農場雙豐蔬菜公司聘請為技術員。他一邊管理自己的大棚,一邊在農場工作,月收入達3000余元。有了雙份收入,田剛的日子也像溫棚里的西紅柿一樣紅火。
地處黃河古河道形成的牛軛湖區域,連湖農場的灌淤砂質土壤富含硒元素,pH值5.5-6.5的微酸環境,造就了西紅柿6.5以上的糖度,是普通品種的1.5倍。自1954年圍湖造田起,兩代農墾人改良出的2.4萬余畝沃土,成為特色農業發展的天然搖籃。“我們篩選的品種好,通過20多年的蔬菜大棚種植經驗,篩選出適合這兒種植的普羅旺斯西紅柿品種;技術好,采用高壟+滴灌、水肥一體化管理等先進技術;銷售模式好,以訂單模式發揮銷售渠道優勢,通過商超、小區團購、直播帶貨等方式銷售,銷量高。”連湖農場雙豐蔬菜公司副經理馬海洋道出連湖西紅柿廣受歡迎的原因。
科技賦能傳統農業轉型
“我種西紅柿20多年了,兩年前,將自己的老式大棚賣掉,開始租用連湖農場的現代設施溫棚。”連湖農場種植戶賀月蓮正將剛剛采摘的1000斤西紅柿進行分揀、包裝。“現在,種植是機械化,恒溫恒濕,水肥一體化管理,一鍵式起簾通風,節省時間人力,省人工就是省錢啊!”目前,連湖農場有數百個溫棚實現電氣化,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全電種植帶來的精準調控。
科技創新貫穿全產業鏈。為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對連湖西紅柿的供應需求,近年來,連湖農場配套示范應用蚯蚓糞、水肥一體化、農藥化肥減量等技術,不斷提升連湖西紅柿的品質、產量。更令人欣喜的是,這些技術通過“龍頭+基地+農戶”模式惠及千家萬戶——農場每年組織30余場技術培訓,統一提供種苗、農資和品控標準,讓普通種植戶也能產出標準化商品果。“公司育苗中心的種苗成活率高、品質有保證,每年還會組織技術培訓,解決了我們很多顧慮。”連湖社區居民陸云說。
品牌保衛戰中的突圍之道
最初,連湖農場的西紅柿種得不多,因為一公斤收購價僅為幾毛錢。同時,西紅柿品種也多番跌宕,從國內毛粉、強粉等品種,到引進以色列紅果……直到部分職工引入荷蘭普羅旺斯品種,經過2年示范種植,連湖農場發現該品種的西紅柿抗寒能力強、口感好,才開始擴大種植規模。連湖人用15年時間破解了“水土不服”難題。“抗寒性強、果型扁平、沙瓤比例達85%,這些特性讓它在西北扎下了根。”被稱為“西紅柿專家”的牛建宏展示著特征明顯的棱線果實。
如今已是“網紅”的連湖西紅柿有著一番曲折的“成名經歷”。“我們連湖西紅柿現在供不應求,搶都搶不上,市面上遍地賣的‘蓮湖西紅柿’大多是假的。”寧夏農墾集團公司連湖農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國無奈地說。隨著連湖西紅柿越來越紅火,“李鬼”也越來越多,部分周邊地區的農民開始種植西紅柿,并以“蓮湖西紅柿”銷售。“我們正宗的連湖西紅柿,每年只有一季,9月20日左右下種育苗,10月20日移栽種植。經過130多天生長,一般每年2月底上市,最多5月中旬就徹底下市。”牛建宏介紹。
面對“李鬼”泛濫的市場,連湖農場開始行動:去年4月,他們再次為連湖西紅柿注冊商標“雙豐”;定制專屬包裝箱,每箱內均放有宣傳彩頁,上面詳細寫有連湖西紅柿銷售點、銷售網址等。同時,每個西紅柿都帶著“身份證”——追溯二維碼詳細記錄著種植批次、檢測報告等信息。“假的太多,必然會沖擊我們真的連湖西紅柿的銷售發展,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也許就會毀掉這個牌子。去年農場定制了50萬枚防偽標簽,今年將計劃實現‘一果一碼’。”張國語氣堅定,在品牌保護、防偽措施上多下功夫,并與市場監管等部門積極配合,就是為了讓老百姓吃上真正的連湖西紅柿。
為提升連湖西紅柿市場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連湖社區開通電商助農帶貨直播間,讓特色農產品搭上互聯網直播的“順風車”,累計銷售5萬余公斤西紅柿,實現收入59萬元。
目前,連湖農場有設施溫棚1200棟、標準化新型日光溫棚20棟、工廠化育苗中心1座,帶動輻射農場及周邊2000畝設施西紅柿種植基地發展、帶動1000余名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年可繁育各類蔬菜種苗1000萬株,年產優質西紅柿約5000噸,區內外暢銷,年帶動場域內設施蔬菜收入增加50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