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他成為一名醫療志愿者;
22歲,他成為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的一名志愿者。
近年來,他先后獲得全國優秀共青團員、全國優秀志愿者等榮譽稱號,并被授予全國無償獻血志愿服務終生榮譽獎。
在生命的旅途中,他以一顆善良博愛的心,不斷擴展著自己生命的寬度。他就是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團委副書記晁甲文。
學生時代,晁甲文的心中有了一個簡單而又樸素的夢想——“幫助別人”。
2010年,晁甲文如愿成為廣西中醫藥大學的一名醫學生。初進大學校園,晁甲文對于“志愿者”三個字是懵懂的,只感覺這是一個高尚而又神圣的團隊。雖然課業繁忙,但他始終堅持志愿服務,并逐漸成為校園志愿者中的骨干。
2012年12月,剛剛結束一場公益培訓的晁甲文接到一個電話,對方是早先登記器官捐獻者家屬,提出想要捐獻眼角膜。晁甲文立即跟醫院專家聯系手術,一邊乘車趕往捐獻者所在醫院。但趕到醫院后,捐獻者遺體已經不在了。經聯系家屬意見出現分歧……這件事讓晁甲文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我國每年約有15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實施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余例。太多患者在焦急和苦苦等待中離開了這個世界。作為醫務志愿者,我們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晁甲文說,志愿者服務就是一份擔當,一份責任。
2013年8月,一次偶然機會,晁甲文去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中國紅十字會第四十四屆南丁格爾獎章頒獎大會。“作為醫療志愿者,我驕傲!”這次經歷成為晁甲文心中最美好的記憶。
因為了解生命,所以更懂得珍惜生命。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務中,晁甲文深切感受到作為一名醫務志愿者的意義所在。
2014年,大學畢業后的晁甲文成為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的一名醫務工作者,到崗不到一個星期,他就主動聯系中華骨髓庫寧夏相關機構,并很快成為寧夏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志愿服務隊的負責人之一。短短幾年時間,晁甲文通過微信、微博、QQ等,建立了“博愛寧夏 髓緣相匯”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群、“寧夏紅十字”等志愿服務群。截至目前,入庫志愿者達2.9萬人,成功實施捐獻52人。
由于勤奮好學又熱心志愿服務,如今,晁甲文頭上有了很多“頭銜”——中國首期腹部心肺復蘇技術高級救護師,中國紅十字(寧夏)賑濟救援隊隊員、寧夏紅十字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服務隊副隊長,寧夏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信息員……然而,晁甲文深知,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對于患者,晁甲文總是能耐心接受咨詢。
10年來,晁甲文累計為患者獻血20余次,血量達8000ml。但他深知,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作為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團委副書記,晁甲文倡導成立的“四季青”志愿者服務隊,積極拓展志愿服務項目。晁甲文說,讓更多年輕人在志愿服務中感受“奉獻、有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這非常重要。
2020年的春節對所有中國人來說都是刻骨銘心的。大年初二凌晨1點,晁甲文接到醫院緊急返崗通知后,和同在一個醫院工作的妻子將不到1歲半的孩子托付給親戚后,就立即投入醫院疫情防控工作,并第一時間向醫院遞交請戰書。兩個多月來,他積極參與醫院疫情防控制度制定,指導志愿者進行疫情防控,足跡踏遍西夏區24個基層醫療機構。看到寧夏血液中心招募獻血者時,他第一時間報名獻血,并向志愿者隊伍發布捐血抗疫招募令,號召大家擼起袖子捐血抗疫……由于在疫情防控期間表現優異,他被推選為“我身邊的戰‘疫’模范。
每每有人問起,為什么這么喜歡做志愿者。“因為我是醫生,責無旁貸”,晁甲文總是脫口而出。(寧夏新聞網記者 王小梅 楊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