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閆文麗)6月4日,記者從自治區政府新聞辦舉行的自治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獲悉,近年來,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銀川市統籌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培育與勞動力市場保護,探索出一條“技術賦能產業、產業反哺就業”的發展路徑。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可能對傳統勞動力市場帶來一定的影響和挑戰。銀川市以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為核心目標,明確“兩地兩中心”(重要的人工智能應用基地、數字產品制造基地、算力監測調度中心、數據運營中心)發展定位,聚焦智算、智能、智產三大領域,大力實施人工智能+、數據要素×行動,全力打造算力之都;建成投運全國首個人工智能芯片軟硬件適配基地,獲批國家信息消費示范城市、全國千兆城市、5G-A商用城市;2024年數字經濟規模達1100億元,同比增長10%,數字產品制造業占核心產業比重達75%;建成了全區42%的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培育了全區50%的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集中了全區85%的數字化服務企業,打造了人工智能應用場景30余個。在產業升級過程中,銀川市特別注重培育新質生產力與創造新就業崗位的協同發展。例如,蒙牛乳業通過AI高級排產系統優化生產流程,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還催生了工業互聯網運維、智能設備管理等新崗位;寧夏電投熱力引入AI熱網調度系統后,傳統巡檢崗位轉型為數據分析工程師。目前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上企業達130家,較同期新增46家,引育人工智能創新應用企業60余家、數據標注企業10余家,有力帶動相關產業新增就業崗位千人以上。
創新推出“AI模擬面試”“求職能力實訓營”等服務,通過智能算法為求職者提供崗位匹配和簡歷優化,2025年已幫助4975名2024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幫扶就業率達95.44%;建立“崗前培訓—技能認證—就業安置”閉環機制,今年由銀川市總工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首期人工智能訓練師中級(四級)培訓班,50名產業工人通過80課時的“理論+實操”學習,培訓后就業率達98%;支持銀川高校、職業院校圍繞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動態調整學科專業,建設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例如,銀川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建材、天云智算等企業共建“廠中校”,開設智能制造、智能網聯汽車等專業,學生畢業即實現“零適應期”上崗。
實施“產業鏈招商+人才鏈布局”協同戰略,出臺“算力人才12條”政策,制定了以薪定才補貼、職稱補貼、青年人才引育等政策措施,全方位引育高端型、復合型、技能型、創新型等各類人才,目前全市培育引進算力、人工智能領域人才近萬人,認定高精尖缺人才28名、學術技術帶頭人72名;大力實施“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服務月、職引未來—2025年全國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春季專場活動等專項活動,2025年為258家重點用工企業發布6400余個招聘崗位,截至5月底,銀川市共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活動191場次,累計吸引5030家企業提供就業崗位12.21萬個,提速兌現各類惠企就業創業補貼。截至5月底,銀川市為3893戶次企業發放穩崗擴崗補貼2799.7萬元,惠及職工6.4萬人,帶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17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