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尤天竹 文/圖)6月15日,博鰲亞洲論壇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簽署《博鰲亞洲論壇荒漠化防治國際合作項目備忘錄》,并在位于鹽池縣高沙窩鎮的項目區現場種植“紀念林”,正式啟動博鰲亞洲論壇國內首個荒漠化防治國際合作項目。
博鰲亞洲論壇荒漠化防治國際合作項目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東部、毛烏素沙地西南緣,位于吳忠市鹽池縣高沙窩鎮大圪垯村,東靠高彭線,北至李記海子村村道,西、南均以草原封育圍欄為界。建設總面積6500畝,總投資1500萬元,建設期2年,管護期3年。寧夏國際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主任馮占文介紹說,項目采用“工程固沙+生物治沙+林草資源增值”的綜合治理模式,設計了6種固沙技術,包括草方格、樹枝沙障等,并結合紅梅杏、樟子松等經濟生態兼用樹種,探索“治沙+產業+碳匯”的創新路徑,通過經濟林種植和沙產業開發,帶動當地農民增收,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據介紹,該項目是落實國家“三北”工程攻堅戰和黃河“幾字彎”荒漠化防治戰略的重要舉措。項目實施后,將使項目區6500畝沙化土地植被蓋度從目前的30%提升至45%以上,進一步擴大寧夏東部毛烏素沙地區域林草面積,提高林草覆蓋率和林草質量,增強林草植被防風固沙、水土保持能力,年可減少風蝕量1.2萬噸,年新增碳匯量約407噸二氧化碳當量,有效阻止毛烏素沙地東擴南侵,顯著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此外,項目還將通過國際交流宣傳、技術培訓等活動,推廣荒漠化防治的“寧夏經驗”。寧夏作為全國荒漠化防治的典范,已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此次項目將進一步鞏固寧夏毛烏素沙地治理成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并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可復制的“中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