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夏進乳業檢測中心,王曉雨帶領團隊正對一組微生物數據進行復核。從基層檢驗員到質檢部經理,從食品檢驗高級技師到國家乳品品鑒師高級考評員,王曉雨用近三十載的堅守,將“質量第一、安全第一、消費者第一”的信念,融入每一滴牛奶的品質管控中,詮釋著食品質量工作者“匠心守護”的真諦。

“人,一定要有信仰”
1994年,王曉雨走進夏進乳業,開啟了她與一杯牛奶的三十年不解之緣。從最初的檢驗員到如今的質量管理高級經理,她始終堅信:“人,一定要有信仰,有了信仰便有了敬畏之心、有了感恩之心,更有了做人的責任心!”
在那個我國液態奶產業剛剛起步的年代,技術參數與管理標準幾乎是一片空白。面對無章可循的困境,王曉雨意識到,想要在這個行業立足,就必須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路。她利用業余時間查閱國內外資料,根據生產需要,開創性地開發出多項檢測方法——生乳中摻堿的測定、安定度試驗、24小時靜置試驗、酸奶霉菌和酵母菌的快速分析方法等,這些成果成為企業質量控制的基石。

“我們必須對消費者負責”
“作為食品企業質量技術人員,我們必須對消費者負責。”這是王曉雨常掛在嘴邊的話。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一次對進口新西蘭奶粉的檢驗中,她發現該批次產品雜質度指標不合格。當時,對進口商品提出質量質疑需要極大的勇氣。
“這是第一次有食品企業對進口商品提出不合格追訴。”檢驗檢疫部門的工作人員這樣表示。在普遍認為“國外標準更嚴格”的氛圍下,王曉雨頂住壓力,堅持加大抽樣量進行驗證。最終,檢驗檢疫部門確認了不合格事實,支持退貨要求,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50多萬元。

“實現對生乳抗生素的管控”
2004年,王曉雨提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實現對生乳抗生素的管控,做到產品100%不含抗。有專家直言:“中國若想實現生乳無抗目標,首先要有80%的奶牛被屠宰。”
面對質疑,王曉雨沒有退縮。她多次深入牧場,與養殖戶面對面溝通,講解實現生乳無抗的好處。她還提請公司聘請國外專家為養殖戶進行全方位培訓。經過兩年不懈努力,2006年,夏進生乳無抗率達到99%以上。令人驚喜的是,養殖戶的牛只單產平均提升了3公斤,一個百頭規模的牛場年增創利潤達30余萬元,實現了企業與養殖戶的雙贏。
在計算機尚未普及時,她就展現出前瞻性眼光,主動參加為期2年的系統培訓。這一決定讓公司在1998年引進進口檢測儀器時能夠率先投入使用,為寧夏在全國DHI項目工作中躋身前五省份奠定了技術基礎。

“不為失敗找借口,只為成功找方法”
2010年,擔任質量管理部部長的王曉雨再次推動行業變革,將生乳體細胞列為管控點。在她的堅持下,至2014年底,公司生乳體細胞數從最初的近1000萬/ml降至40萬/ml以下,遠優于國家學生奶標準要求的50萬/ml,將寧夏生乳質量提升到全國最高水平。
她堅持“不為失敗找借口,只為成功找方法”的管理理念,培養出一支思想過硬、技術過硬的核心團隊。她不僅注重業務能力提升,更重視社會責任培養。多年來,她多次參與獻血、捐款等公益活動,累計捐款近萬元,并義務擔任食品安全講解員,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
在她的帶領下,團隊將煤耗從112kg/T下降到55kg/T,專利數量從7項增長到98項,企業先后榮獲“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等榮譽。她還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參與4項寧夏地方標準及行業團體標準的編制工作,為行業發展貢獻專業力量。2025年王曉雨獲得自治區級“塞上工匠”榮譽稱號。
從業近三十年來,夏進牛奶在全國各級質量抽檢中始終保持100%合格。這份成績單背后,是王曉雨這樣的企業質檢員工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正是他們用專業和責任守護著每一杯牛奶的安全,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質量傳奇。(寧夏新聞網記者 閆文麗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