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川市公安局興慶區(qū)分局政工室的辦公室里,民警張樂楠的工位上放著她的采訪筆記本,這是她四年公安宣傳工作的“寶藏”,里面記著劉全民、袁芳、哈紅霞及許多默默扎根一線的基層警務(wù)人員的日常。這位新聞學碩士雖然沒上過一線戰(zhàn)場,卻用一支筆、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把警營里“一群人的守護”,寫成了一篇篇直抵人心的文字,成為幕后最溫暖的“服務(wù)先鋒”。

2022年的冬天,張樂楠和同事跟著特警大隊的車跑了半個月。凌晨五點的銀川東收費站,雪粒打在臉上,她看見劉全民給貨車司機遞飯,“跑長途的都不容易,熱乎的能暖一暖身子。”這個畫面,她立刻記在筆記本上。后來整理素材時,她又找到劉全民和特警隊員定期看望的敬老院,他們陪老人聊天,幫忙修水管、換燈泡,有時特警隊員還會表演隊列操,老人們坐在臺階上看,笑得眼睛都瞇成了縫。

這些沒出現(xiàn)在工作匯報里的細節(jié),成了她撰寫劉全民故事的核心——沒有“愛民模范”的標簽,只有一個民警的工作日常。可就是這樣的日常,讓讀者看完留言:“原來‘愛民模范’的好,都藏在這些細枝末節(jié)里。”
筆記本里,還夾著一張錄音紙條,是袁芳在“石榴籽”警務(wù)室調(diào)解糾紛的片段。馬先生和李女士因噪聲問題吵得面紅耳赤,袁芳沒急著講法條,而是倒杯熱茶:“馬哥,你家娃半夜練琴,樓下李姐要照顧生病的老人;李姐,馬哥娃要考藝術(shù)學校,也不容易——咱們各讓一步,娃練琴錯開休息時間,咋樣?”張樂楠把“背對背+面對面”的調(diào)解機制寫進文稿里。后來這篇記錄袁芳調(diào)解日常的文字,陪著袁芳拿到了“最美基層民警”的榮譽,社區(qū)居民說:“這就是我們認識的袁警官,解決問題不偏不倚,讓人服氣。”

這樣的故事,在她的筆記本里還有很多。“新警成長記”專欄里,她寫過民警吳鵬——暴雨天沖進積水,推著熄火的電動三輪車走了兩百多米,渾身濕透也沒歇腳;“雙百”選樹里,她記過民警李嘉琪——在充電寶起火時,叼著手電筒沖進煙霧,用滅火器快速撲滅火焰;“興慶先鋒”里,她寫過輔警吳強——見4歲的孩子懸在5樓窗外,20秒沖上樓緊緊拽住孩子化解險情。這些名字雖然沒那么響亮,卻都在她的筆下有了溫度:“不是我寫得好,是他們的堅守本身就動人。”
2025年全市公安宣傳比武時她選了個“小角色”——蘇銀產(chǎn)業(yè)園分局的輔警哈紅霞。有人勸她“選個典型人物更容易拿分”。她卻搖搖頭:“哈紅霞的故事才是大多數(shù)基層宣傳者的日常。”她沒寫轟轟烈烈的成績,只寫哈紅霞揣著皺巴巴的反饋單,上面記著“張阿姨說術(shù)語聽不懂”;寫她對著空椅子練習反詐宣講,一會兒模仿騙子的“甜言蜜語”,一會兒學老人上當后的懊悔;她把“國家反詐中心APP”比作“手機殼”,“給手機裝殼防摔,給‘錢袋子’裝APP防騙”。最終這篇《燈下備賽路:哈紅霞的反詐“心”功課》拿到新聞作品類個人第一名。評委說:“從一個人的小事里,看到了所有基層反詐人的堅守。”

四年間,1400多篇稿件里,有大案要案的進展,有便民政策的解讀,但更多的,是這些“小人物”的“小故事”。1200余次區(qū)內(nèi)外媒體的刊發(fā),不是因為她的文筆有多華麗,而是因為每個字都帶著真實——是劉全民遞上的熱飯,是袁芳警務(wù)室的熱茶,是哈紅霞改了又改的講稿,是更多民警、輔警藏在日常里的守護。

有次基層民警拿著她寫的稿來找她:“沒想到我每天干的這些‘小事’,你都記著。”張樂楠指著辦公桌上的筆記本說:“這些都不是‘小事’,是大家一起守護平安的證據(jù)。”她始終覺得,自己不過是個“記錄者”——把劉全民們的熱、袁芳們的暖、哈紅霞們的韌,還有更多沒被寫進稿子里的堅守,變成能被看見的文字。這些文字湊在一起,就是興慶公安最堅實的“平安拼圖”,是一群人用平凡筑起的不平凡的守護。(寧夏新聞網(wǎng)記者 胡俊 圖片由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