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海原縣采訪的日子,天天都被一種重新認知顛覆著三觀。
在關橋鄉華潤新村,一排排二層小別墅鱗次櫛比,高端大氣。同行的老記們羨慕極了,一個個慨嘆地說:“啥時候我們也能住上這樣的房子就好了!”走進村民田小平家,無論是房間的布局,還是裝修設計,比城里人還洋氣。田小平85歲的老母親孫玉蓮盤腿坐在雙人床上,見來了客人,連忙解釋說,腿子疼,下不得地了,不好意思啊。她熱情地和我們攀談起來。我們進行了如下對話:
“您老是個有福之人哪!兒子孝敬,把最寬敞明亮的房子給您住,您可趕上好時代了!”
“誰說不是呢!穿衣不忘織布人,吃米不忘種糧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謝黨,感謝政府政策支持,幫我們蓋了這么好的房子,我家幾輩子見都沒見過,讓我給住上了!”
“您老說得這么好,識字嗎?”
“我14歲就嫁到田家了,不識字,解放后在共產黨辦的掃盲班畢業,讀書看報紙擋不住我!”
哈哈哈……一陣爽朗的笑聲飄出了農家小院。
脫貧示范戶馮彥錄原先是建檔立卡戶,在幫扶政策支持下,他飼養的西門塔爾高端肉牛,已經發展到10頭,種了10畝苜蓿草,還種植玉米做青貯飼料,去年他主動申請退卡,如今他也蓋起了新房,奔上小康。他興奮地告訴筆者:“現在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只要是肯下苦,不愁賺不上錢。”
樹臺鄉紅井村村民楊生祥的房子格外引人注目,高大的門樓用醬紫色的瓷磚鋪就,顯得很大氣。一進大門,六間磚瓦房一字排開。掀開門簾一看,地上鋪的瓷磚擦得锃亮,墻上貼著壁布,裝潢得很是溫馨。大門迎面的一面墻上用瓷磚拼起一幅巨型圖畫,畫中一條筆直的公路伸向遠方,公路兩旁是綠樹鮮花和鱗次櫛比的新農村住房,飛機在上空翱翔,天空飄來四個字“金光大道”。楊生祥情不自禁地講起了他家的脫貧致富經歷。
樹臺鄉紅井村村民楊生祥家的廚房比城里人家的客廳大。
50多歲的楊生祥不識字,前幾年兩個孩子小,家里缺勞力,岀去打工吧他又沒什么技術,家里日子還在貧困線上掙扎。2014年,楊生祥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按照縣上強化勞動技能培訓,培育形成“一村一業”“一人一技”的總體要求,在鄉政府多次組織的技能培訓班上,他的兩個兒子學會了瓦工技術,并由政府介紹出去務工。楊生祥在培訓班上學習了養殖技術,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他從基礎母牛、基礎母羊開始養起,現在圈里已有5頭牛,53只羊。目前楊生祥和妻子種著60畝地,主要種植的是苜蓿、高粱、玉米青貯、胡麻等。他的兩個兒子依然在外面干瓦工。楊生祥指著占有他家一面墻的大幅圖畫說:“這是我兩個兒子制作的,現在我們家的日子確實邁上了金光大道!”這種發自心底的自豪是楊生祥一家脫貧致富后真實情感的寫照。
擺脫貧困的楊生祥們可曾知道,為了鄉親們今日的幸福生活,海原縣委、縣政府的各級干部付出了怎樣的智慧和辛勞。
為確保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縣上先后召開88次縣委常委會會議、78次縣委理論中心組學習會、62次政府常務會、49次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18次專題會議,學習貫徹中央和自治區、中衛市的決策部署,研究脫貧攻堅事項。先后舉辦學習培訓班45期,縣鄉村三級干部每年輪訓全覆蓋,統一思想認識,找準目標,激發內生動力。
剩下的就是怎樣帶領群眾干了。
海原縣委、縣政府層層壓實攻堅責任。成立書記縣長“雙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設立脫貧攻堅指揮部,組建7個專項工作組、2個督戰組、20個突擊隊,定期調度分析,及時跟蹤問效。24名縣處級領導包抓18個鄉鎮(管委會),與鄉鎮脫貧攻堅成效掛鉤考核。18個鄉鎮(管委會)分別成立脫貧攻堅組織機構,設立專門辦公室,固定專職工作人員。125個貧困村全部配齊駐村第一書記,每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2-3人。自治區、中衛市和海原縣144個部門定點幫扶125個貧困村,5700多名幫扶干部每人幫扶3-5戶貧困戶,不脫貧不脫鉤、不調整,自上而下建立完整的責任體系。
狠抓特色產業培育,夯實穩定脫貧基礎是海原縣委、縣政府一班人的共識。
那么,什么才是海原縣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呢? 海原縣將其歸納為“有土”產業和“離土”產業。
把具有傳統優勢和市場前景的高端肉牛、馬鈴薯、小雜糧、枸杞中藥材、瓜菜“一主四特”產業,作為“有土”產業扶貧的主攻方向,提岀“增牛”“穩羊(考慮環境承載量因素)”出臺“特惠+普惠”政策,引進龍頭企業帶動,建立聯農富農機制,實施產業富民工程。
高端肉牛養殖產業,可謂是海原縣脫貧攻堅戰的大手筆,真正是牽住了農戶脫貧致富的牛鼻子。
2012年底,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部署,由華潤集團定點幫扶海原縣。2014年底,華潤集團立足寧夏海原縣的實際情況,結合集團的資源優勢,最終確定了《華潤集團定點幫扶海原縣發展五年規劃(2014年-2018年)》,確定通過“產業扶貧、投資扶貧、人才扶貧、公益扶貧”等多個領域的扶貧開發,促進海原經濟發展,改變海原落后面貌。
海原縣借助華潤集團定點幫扶的機遇,縣委、縣政府和華潤集團堅持高層引領,強化頂層設計,真正做到“海原所需,華潤所能”。創新實施“基礎母牛銀行”模式。
華潤五豐養殖基地的育肥牛開飯啦!
說起這個“基礎母牛銀行”,它可是在全縣遍地開花,是最讓群眾嘗甜頭得實惠的一招妙棋。
由華潤集團和海原縣政府一起掛牌成立肉牛產業集團,設立肉牛產業擔保基金,成立寧夏西海固高端牛產業研究院,建成肉牛全產業鏈精深加工項目,形成基礎母牛擴繁、品種改良、飼草料加工與配送、科技服務與人才培養、疾病防治與疫病防控、精深加工與品牌營銷和金融支撐的“6+1”產業體系,推動規模化、標準化、高端化、市場化發展。
當時,華潤集團捐贈3.85億元人民幣定向用于海原縣發展肉牛養殖產業。其中2.65億元以資本方式用于草畜一體化扶貧項目建設,1.2億元以賒銷方式用于購買基礎母牛,擴大當地的基礎母牛養殖規模。華潤積極創新金融扶貧模式,建立社會金融扶貧機制,建設“基礎母牛銀行”,通過發放無利息貸款,按照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引導貧困群眾發展養牛產業。海原華潤農業有限公司向農戶賒銷優質基礎母牛,戶均3-5頭,每頭牛提供3年期無息借款6000元,3年后公牛以活畜稱重每公斤不低于28元保底價的價格回購、抵頂農戶借款,基礎母牛繼續繁育,滾動發展。農戶需要出售基礎母牛時,進行高價回購。這樣既提高了農戶基礎母牛的質量和標準,解決了群眾資金困難的問題,降低了養殖風險和壓力,提高了農戶發展養殖業的積極性,也大大增強了農戶自覺融入市場的發展能力。華潤集團派專家親臨指導,把優質的西門塔爾牛和安格斯牛引入養殖場。截至目前,累計向12899戶建檔立卡戶賒銷32150頭,戶均養殖3頭,帶動培育10頭以上養殖大戶2484戶;建成規模養殖場、專業合作社、家庭牛場227家;發展養殖示范村57個,全縣肉牛飼養量由2016年的15萬頭增加到目前的30萬頭。
由華潤集團和海原縣政府一起成立的“海原華潤農業有限公司”,由華潤五豐有限公司負責具體實施工作。項目計劃通過5年時間,實現全縣新增基礎母牛5萬頭,企業存欄育肥牛1萬頭,全年實現育肥牛出欄2萬頭的規模。由于西門塔爾牛塊頭大,平均每頭牛重1.034噸,而且產肉率高。安格斯牛不僅產肉率高,而且還容易產雪花肉,這兩種優質肉牛都可供給香港市場,每年供港1000頭左右。目前海原華潤農業有限公司是寧夏唯一的肉牛供港基地,共有27個育肥舍,現存欄5300頭育肥牛。
三河鎮富陵肉牛養殖園區是個高端肉牛集中養殖園區,項目總規劃面積180畝,分二期建設,第一期100畝面積已建成,建筑面積1225.8平方米,能容納高端肉牛1000頭。筆者趕到時,牛正在開飯,吃得好歡實。今年53歲的張德林看自己托管在園區的12頭牛養得膘肥體壯,甭提心里有多高興了。他興沖沖地對筆者說,“現在黨的富民政策好得很哪!農戶的牛可以自己飼養,也可以托管到園區,養殖園區科學喂養,科學防病治病,運用科技手段集中養殖、集中管理,成活率高,上膘快,讓農戶穩穩地增收。”他打開手機里的視頻對筆者說,“你看,養殖園區都和我們農戶的手機聯網著呢,前幾天我們村里十幾口人在村委會主任的帶領下到北京轉了一趟,我在北京打開手機就可以看到我家那12頭牛的情況。我們登上了長城,還到了天安門廣場、毛主席紀念堂,你瞧,這是我們村委會主任領著他婆姨在天安門廣場上浪得高興著呢!這是我們一輩子頭一次出遠門,頭一次坐飛機就飛到了北京。這不么,我們前天剛回來。”不用說,張德林還沉浸在北京之行的喜悅之中。
在三河鎮富陵肉牛養殖園區,科技人員在按比例給肉牛配比飼料。
在種植業上,全縣優化產業布局,完善扶持政策,強化科技支撐,打造特色品牌,延伸產業鏈條,帶動脫貧富民,全縣馬鈴薯、小雜糧、枸杞中藥材、瓜菜面積分別穩定在50萬畝、35萬畝、7.8萬畝、15.5萬畝,產業規模質量和增收效益穩步提升,形成了縣有主導產業、村有支柱產業、戶有增收項目的發展格局。
關莊鄉黨委書記祁國福告訴筆者,我們關莊鄉有種植馬鈴薯的土壤優勢,現在馬鈴薯已由傳統種植邁向了機械化種植,從圍垅、覆膜、播種、施肥、收獲全部是機械化一條龍服務,種植戶只需打一個電話,機器就開來了,莊稼地里不拴人,所以村上的年輕人照樣能出去打工。過去農戶東一塊西一垅,形不成規模種植,現在是農業合作社流轉土地幾千畝,機械化顯示出威力。品種也由過去的小而雜發展到大而優,品種主要以“后旗紅”和“希森6號”為主,銷售渠道也從單打獨斗發展到網絡+農戶信息化模式,生產旺季時借助品牌優勢網絡在線銷售,還利用窖藏反季節銷售。去年全鄉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萬多畝,占全縣種植面積的90%,總收入1億元。人均從馬鈴薯上獲得收入1.18萬元,占農民總收入的70%。產業格局已經形成,馬鈴薯已成為關莊鄉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下一步我們將用3年時間把山上的梯田進行改造,由現在的3—5米加寬到15米左右,全部實行機械化種植,發展馬鈴薯的精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大力培育“離土”產業。立足全縣人力資源優勢,通過政策支持、技能培訓、創業就業孵化等方式,引導青壯年勞動力離開土地創業就業,培育形成了勞務輸出、交通運輸、剪紙刺繡、特色餐飲“四大離土品牌”,農民工資性收入占到總收入的50%。
在勞務輸出上,實施技能拿證升級工程,通過“企業訂單、培訓機構列單、勞動者選單、政府買單”的培訓方式,近5年培訓5.2萬人(其中貧困勞動力4.5萬人),培育勞務經紀人612人、中介公司30家、駐外勞務服務中心7個,建設勞務基地26個,建設扶貧車間31個,每年轉移就業近10萬人、創收10億元以上,實現每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有一名技能型務工人員在外穩定務工。
在交通運輸上,組建海原縣道路貨物運輸協會,建設汽貿物流園區2個,培育貨運企業86家、專業運輸鄉鎮8個、運輸村15個,貨運車輛達到7576輛,交通運輸行業從業人員達到2.8萬人,走出一條短平快的脫貧致富之路。
在剪紙刺繡上,建設剪紙刺繡孵化基地、扶貧車間和電商平臺,培訓刺繡剪紙人員4200人次,有1500多名貧困家庭婦女經過培訓從事剪紙刺繡。
在特色餐飲上,突出海原特色餐飲品牌,支持在區內外開辦海原特色餐飲門店達到2600多家,帶動1.8萬人實現穩定就業。
寧夏鑫興明物流有限公司就是在海原縣著力打造“寧夏交通運輸產業第一縣”政策引領下于2019年成立的。成立之初就與中國平安銀行銀川分行建立購車貸款合同關系,銀行以不高于4厘的年利率提供最高不超過80%購車款的貸款服務。截至目前,公司共按揭銷售半掛牽引車60余輛,有效帶動了本地近100人穩定就業。據統計,公司半掛車輛每年營運毛收入均在30萬元以上,純收入在20萬元左右,成為當地群眾家庭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今年43歲的馬玉杰和45歲的馬俊國都是半掛牽引車的車主兼司機,他們分別再雇一名司機輪班開,主要是從新疆將棉紗拉到廣東,再從廣東將貨物運到新疆的霍爾果斯口岸,長年奔波在這條交通運輸線上。問他們能賺上錢嗎?在場的好幾個司機搶著回答:“賺上呢么,不賺錢誰跑這么遠干啥呢!”那種自信是發自心底的。
海原縣以脫貧攻堅統攬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大力實施脫貧富民工程,全縣28630戶112086人建檔立卡貧困對象全部脫貧退出,125個貧困村全部穩定脫貧出列,2020年3月退出貧困縣序列,2016年-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長足發展,為穩定脫貧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作者陳鳳蘭,系寧夏日報報業集團退休高級記者,現任寧夏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