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我國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期。為走出一條轉型追趕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海原縣擘畫了一幅更高質量、更有溫度、更富活力的“十四五”宏偉發展圖景。
“十四五”時期,海原縣將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與安全,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守好促進民族團結、維護政治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三條生命線”。主要預期目標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得到較大緩解,經濟保持較快速度增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左右,2025年達到119.6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保持在1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7%。
“十四五”時期,海原縣將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創新接續發展支持政策,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防返貧監測預警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村幫扶機制,落實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持續加大移民搬遷安置區后續扶持發展力度,聚焦產業、就業、社會融入三件事,確保穩得住、有產業、能致富。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支持已脫貧人口廣泛參與特色產業發展。扎實推進消費扶貧、金融扶貧、光伏扶貧提質增效。提升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質量和水平,完善華潤定點幫扶和部門(單位)結對幫扶長效機制,深入開展“百企幫百村”等行動,鞏固脫貧成果。
聚焦“一主四特”發展思路,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突出建設農業生產集聚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試驗示范基地、規模化養殖場等生產載體,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著力打造國家級肉牛產業示范縣、自治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自治區小雜糧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縣、西北馬鈴薯優質種薯繁育基地和西北綠色農產品重要生產基地。到2025年,實現“人均一頭牛、產值百億元”的目標,灘羊飼養量達到115萬只,飼草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畝、小雜糧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畝、枸杞經果林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特色瓜菜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一主四特”標準化產業程度占比達到85%以上,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5%。堅持產業升級發展主線,重點培育發展肉牛養殖及肉牛屠宰及深加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風機制造三大主導產業,持續發揮新能源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適度發展新型建材、農機加工、輕紡服裝、皮革加工等特色輕工業,到2025年,全縣工業增加值達到12億元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8億元。支持文旅集團整合全縣旅游資源和資產,創建天都山4A景區,培育三星級農家樂30家,申報菜園古村落、賀堡河流域梨園風情區入選中國美麗田園、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創建國家級和區級鄉村旅游示范村3個,到2025年全縣文化旅游產業增加值占全縣GDP的5%。
“十四五”時期,海原縣將以“兩軸五區”為總框架,進一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實施城鄉市政道路、住房保障、綠化亮化提升等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到2025年城鎮化率達到45%。建成特色小鎮5個、美麗集鎮5個、美麗村莊10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25個,完成抗震宜居農房提升改造1萬戶,有效改善人居環境。大力實施天都山至華中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寧夏中部干旱帶西安供水工程、新能源裝備制造及智慧運維基地、寶中鐵路(海原段)復線工程、寨科至海興高速公路、南部水源涵養工程、縣城舊城改造、海原縣天然氣一體化綜合利用“八大工程”,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支撐引領海原現代化建設。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山水林田湖草統籌推進生態綜合治理,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大力培育生態產業,以“三山一河七流域”為抓手,實施水源涵養、草原生態修復、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3.22%,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穩定在66%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76%,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市貢獻海原力量。堅持“四塵”同治,新建清潔煤配送中心7個,推動大氣污染高效防治,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定在95%以上。到2025年,創建自治區級農村人居環境示范鄉鎮1個、示范村5個,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讓發展紅利惠及更多百姓。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優化學校布局,均衡配置教育優質資源,新建中小學及幼兒園32所,改擴建中小學41所,有效化解“大班額”。不斷加強校園治理,強化“互聯網+教育”建設,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醫療資源共享,全面提升全縣醫療資源基礎設施建設,改擴建鄉鎮衛生院5個,新建醫養結合專科醫院2家、國家級鼠疫監測點3個。實現更充分就業,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提升就業質量,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和培訓體系。到2025年培育創業實體2500個,創造新崗位5000個,創業培訓2500人,發放創業小額擔保貸款達到2.5億元,實現城鎮新增就業0.5萬人,職業技能培訓1.5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7萬人次。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生活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專項救助、臨時救助,持續提高保障標準,建立特困人員供養標準與城鄉低保標準同步動態調整機制和低保漸退機制,加強困境兒童權益保障,提高老年人服務質量。健全退役軍人保障制度,持續完善撫恤優待政策,加強退役后職業技能培訓,深化退役軍人安置制度改革,做好社保接續工作。到2025年,鄉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全部建成全國示范型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符合安置條件的退役軍人安置率達到100%。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行“互聯網+文化資源”,打造數字化服務業態,建設數字文化館圖書館。著力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改造提升18個鄉鎮文化館圖書館分館、150個村文化服務中心、100個文化大院,建設12個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新建海原縣圖書館、海興開發區文化館、海興開發區3D影劇院。大力實施“書香寧夏”工程,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深化“放管服”改革,緊緊圍繞社會關注度較高、與企業和群眾密切相關的高頻事項,大力壓減申報材料、審批環節、辦理時限,全面提升群眾滿意度。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推動水資源高效利用。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科技項目形成機制,優化項目評價指標體系,完善財政科技投入保障機制。
宏偉藍圖已繪就,前進步伐必將更加堅定。未來的五年里,海原縣必將砥礪奮進,御風前行,為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作出貢獻。 (全媒體記者 張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