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鱗次櫛比,馬路寬闊整潔……閩寧鎮是永寧縣的一個純移民鎮。經過23年的發展,賀蘭山下這片昔日荒無人煙的“干沙灘”變成了“金沙灘”,現已成為移民安居樂業的特色小鎮,創造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記者 馬楠 攝
(一)
4月的風,柔中帶暖,吹綠了塞上江南。
4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期間,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開宗明義:“這是一次跨省區的座談會。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延安、貴陽、銀川、太原、成都,再到重慶,我是第六次主持召開此類會議。主題都是脫貧,但每次的重點和專題有所不同……”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寧夏干部群眾中引發共鳴,引起熱議。
對貧困有著“切膚之痛”的寧夏,怎能忘懷,在脫貧攻堅的每一個重要關口,都能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如四月春風般的關懷,閩寧扶貧協作,便是這種持續關懷下茁壯成長的一個生動例子。
1997年,也是一個四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帶隊來到寧夏考察,閩寧兩省區負責同志共同商定,在永寧縣一個叫玉泉營的地方,建設移民示范區。自此,相距3000公里的福建與寧夏,開啟了一場跨越山河、風雨無阻的東西部扶貧協作“接力長跑”。
22年來,從幼苗破土到根深葉茂,從閩寧鎮到西海固再到寧夏全域,東西部扶貧協作制度歷經多次完善、不斷成熟,從資金援助、教育和醫療資源幫扶上升到以精準扶貧為導向的產業幫扶,靶向幫扶拔窮根的路徑越來越清晰,成為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范。
一切世間美景,皆離不開根土滋養。巨變背后,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深深牽掛,他先后三次到寧夏考察,2016年7月在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對閩寧扶貧協作親自謀劃推動;是兩省區堅定堅決的貫徹落實,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和干勁,是八閩大地與塞上江南干部群眾心手相連的強大合力。
22年,兩省區一年一度的聯席會議從未間斷,互派掛職干部不曾“斷檔”,一種感情持續升溫、一種精神接續傳承,世間難覓!
像水一樣奔騰向前,像山一樣巋然屹立,22年間的變與不變,映證了一個事實——只有社會主義中國,才會有如此堅定的信念,集中如此磅礴的力量,跨越如此久長的時空,創造如此壯美的人間奇跡。
(二)
越是經歷時間的洗滌、實踐的檢驗,越能彰顯決策的光芒。
1997年7月15日,“閩寧村”在玉泉營一片戈壁上破土動工。奠基當天,習近平專門發來賀信,堅定地說:“今日的干沙灘,明日要變成金沙灘。”
賀信,送來了喜悅,也堅定了決心,鼓舞了斗志。
從一根扁擔挑全家、半夜老鼠鉆被窩,到養牛種葡萄開小車、子女全部學業有成,數以千計的移民伴隨著閩寧鎮的巨變而改寫了個人及家庭命運;從大棚種植菌菇,到構建起“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光伏產業、旅游產業、勞務產業”五大主導產業格局……斗轉星移間,閩寧鎮從8000多人的貧困移民村,發展成為6萬多人的現代化小鎮,移民人均收入增長20多倍。
2016年7月,在寧夏考察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看到閩寧鎮的喜人變化,“打心眼兒里感到高興”,他說:“閩寧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
彼時,寧夏大地上,閩寧模式催生出的閩寧示范村和生態移民村,已經遍地開花,“生長”在寧夏肌體的每一個角落。
脫貧攻堅越是關鍵時刻,越需要堅持問題導向,越需要精準聚焦、精準施策。
在寧夏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東西部扶貧協作是大戰略、大布局、大舉措,必須長期堅持下去、進一步提高水平。
認識的高度決定行動的力度。
閩寧兩省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聚焦脫貧攻堅,實施“攜手奔小康”行動,推動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在新的起點上取得新的成績。
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石泰峰,先后兩次主持召開閩寧鎮建設發展座談會,多次調研、暗訪閩寧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方面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細捋細究,查明原因、探清病灶,尋求良策。
福建省委和政府以強烈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把寧夏貧困地區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把“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持續推進閩寧扶貧協作”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組織動員各方力量,用真情實意、真金白銀、真抓實干,全力推動。
2018年6月,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帶隊到寧夏考察,兩省區召開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22次聯席會議,聯合印發《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兩省區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在閩寧鎮共同主持召開座談會,研究部署推進閩寧鎮發展事宜。
近3年來,兩地從人才交流、產業合作到科技教育衛生文化協作等領域開展全方位交流合作,多措并舉,多方發力,協作黏性更強、寬度更闊,但聚焦的問題更細更實更精準,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政策措施。
兩省區創新推動的殘疾人托養+康養+就業創業的“隆德模式”,集殘疾人安居社區、康復基地和創業致富平臺于一體,幫助1882名殘疾人通過就業帶動個人及家庭擺脫困境、重拾自尊自信,被國家脫貧攻堅督察組作為典型經驗向中國殘聯推薦。
2017年以來,閩寧兩省區累計投入1.33億元,建設基礎設施改善型、特色產業主導型、扶貧車間就業型、集體經濟壯大型、陣地建設加強型閩寧示范村110個,2萬多貧困人口從中受益,“閩寧示范村”模式被列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在全國推廣。
(三)
“能夠幫助因病致貧的老鄉們脫貧致富,改善他們的生活,我感到很欣慰。”受邀參加過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的寧夏隆德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負責人潘文賢說,自己是福建人也是寧夏人。
8年前,這位專做“人造花出口”的老板,從泉州到深圳,輾轉廣西,尋找產業落腳地,“沿海人工成本已經高漲,對于我們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言,是很大沖擊。”一路未果后,2011年,潘文賢通過閩寧協作項目招商來到寧夏,在考察了隆德市場后,他就此停下腳步,一個投資1億元人民幣、年出口2500萬美元的人造花項目落戶隆德閩寧扶貧產業園。此后,潘文賢依托隆德縣工業園區總廠在各鄉鎮建立10多個分廠,帶動了周圍貧困人口就業脫貧。
以市場為紐帶的產業扶貧,是閩寧協作的“初心”,也是自始至終的關鍵之舉。
1997年,在閩寧兩省區第二次聯席工作會上,習近平代表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廣泛深入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協作,促進閩寧雙方共同發展”“動員企業家到寧夏投資辦廠”“廣泛開展經貿協作”等具體措施,并與在寧夏的11位閩商座談,希望他們把福建的先進理念和好項目帶到寧夏,動員更多的企業家到寧夏找市場。這些思路,為“閩寧模式”注入了市場因子,也使其從初期就明確走向全方位協作、互融式發展。
陳德啟、柯允君、潘文賢……一批又一批閩商接踵而來,一代接一代的閩商就此扎根落戶。憑借著福建的“發展性資源”,閩商成功激活了寧夏的“基礎性資源”,把扶貧車間建到了群眾家門口,項目圍繞村子落、產業圍繞群眾建,幫在點上、扶到根上。
2016年7月,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把握好供需關系,讓市場說話,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把東西部產業合作、優勢互補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課題,大膽探索新路。
閩寧兩省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將新發展理念貫穿于合作全過程,聚焦新型煤化工、現代紡織業、云服務等,高起點、高質量、高效率地將東西合作帶入新層次。
去年以來,閩寧兩省區通過形式多樣的招商引資推介會,共引導112個閩籍企業落地寧夏貧困縣區,帶動脫貧8517人。截至目前,兩省區共同建設產業園8個,引導82家企業入駐園區,實際投入25.48億元。
從單向的“引進來”到“你來我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閩寧產業合作正借助互聯網、大數據開啟更多新模式,寧夏的產業自覺被深度喚醒。
2018年,吳忠市在福州、廈門、晉江設立3個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銷售枸杞、亞麻籽油、葡萄酒、雜糧等特色農產品,年銷售額3000多萬元;中衛市在漳州設立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銷售硒砂瓜4000多噸;固原市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設立外銷窗口,年銷售馬鈴薯近5萬噸、淀粉1300噸。去年,寧夏龍頭企業赴閩開拓市場,銷售農副產品達6.25億元。
福州倉山區寧夏六盤山特產館里,20多家寧夏企業匯聚在此,200多種特色產品引來絡繹不絕的福建客人。來自寧夏固原精挑細選的綠色優質農產品,品質有保障、源頭可追溯,深受福建人喜愛。這個特產館是閩寧兩地對接合作的消費扶貧協作項目,自今年開業以來,已實現400多萬元的銷售額,成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重要窗口。
“融”,正在成為新時期閩寧產業協作的新特點。
(四)
今年1月27日,掛職期滿的福建援寧干部陸菁發了一條朋友圈:“今天告別固原,離別不是結束,而是新的征程。紅色六盤、勝利固原,播撒了汗水和希望,見證了成長和收獲。從此,就是魂牽夢繞的家鄉。”文字配圖是雪壓枝頭的六盤山層林和白雪皚皚中鮮紅醒目的紅軍長征紀念館。
次日,陸菁和其他掛職干部一起離開寧夏。在銀川河東機場,她再次發出“808個日日夜夜,堅定走好援寧的光榮之路、希望之路、圓夢之路,書寫了奮斗的精彩和足跡,見證了青春的成長和收獲”的臨別之聲。
心心念念、難舍難離的又何止陸菁一個!
曾掛職涇源縣委副書記的汪成旺,最早將科學養牛的“星火”帶到這片貧窮落后的土地上,在老鄉們的記憶中,他常常嘴唇干裂,結著血痂,身上帶個小本子,調研一路,遇上困難群眾就幫扶一路,經常是干糧饃饃當飯吃。掛職期滿回福建的那天,數百名鄉親乘著三輪蹦蹦車趕夜路而來,佇立在風中流著淚為他送行。他們拿出家里娶媳婦時才用的紅被面,披在汪成旺身上,將他裹成了鮮艷的“紅粽子”。
福建第七批援寧工作隊領隊陳永共,持續高原反應,掛職期間做了心臟搭橋手術,來時一頭青絲,走時白發斑駁。
……
22年,鐵打的閩寧協作,流水的掛職干部;更迭的是人事面孔,不變的是援寧干部的責任和情懷。黃河岸邊,閩江身側,六盤腳下,燃情歲月千淘萬漉,沉淀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成為后人的美談、精神的傳承、前行的力量。
22年來,福建向寧夏派出掛職干部、農業和醫療技術人員、專家、教師、大學生志愿者超過2000人,寧夏也先后選送出14批231名基層干部到福建掛職。
去年1月,寧夏隆德縣到福建掛職交流干部宋亞俊也發了一條包含離別不舍之情的朋友圈:“六盤山高,閩江水長。再見!”
短短數語,字字深情。
“來閩侯掛職這一年,我經歷了一場思想上的‘革命’。學到了很多東西,觸動頗多。”宋亞俊說。他克服“當客人、做過客”的思想,“偷學”了脫貧攻堅、項目建設、干部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回到家鄉后,他積極對接福建的超市和企業園區,逐步把寧夏的特色農產品打入福建市場。
雙向交流,貼近學習,深度互動,在東部與西部、沿海與內陸、開放與封閉、傳統與現代之間,不僅開行了直通車,搭起了連心橋,也是開放教育、市場熏陶和觀念洗禮的“速成班”。
去年以來,福建和寧夏貫徹落實兩省區《2018—2020年干部掛職和培訓協議》,寧夏向福建省選派掛職干部19名,協調福建省投入106萬元,在閩舉辦3期干部培訓班,培訓寧夏處級干部122名。
人才方面,寧夏向福建省選派專業技術人才201名,協調福建省組織在閩院士3名、高層次專家12名來寧開展“福建院士專家寧夏行”活動,其中5名專家與寧夏有關科研單位達成合作協議;兩省區科技廳簽訂新一輪合作協議,聯合實施作物育種、新型肥料開發、食用菌循環農業等科技項目。
教育方面,兩省區教育廳簽訂新一輪教育協作協議,寧夏選派40名中小學校長到福建省相關學校掛職學習,選派近1000名教師到福建省參加培訓,4所普通高等院校、10所高職院校、20所中職院校與福建省相關院校建立結對幫建關系,職業院校實現結對幫建全覆蓋。
衛生方面,寧夏19家醫療衛生機構與福建相關醫療機構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選派131名醫療骨干赴閩學習培訓,引進新技術、新業務44項。
文化方面,電影《閩寧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首映,在全國院線上映,福建人愛上了手抓肉,寧夏人也喝慣了功夫茶,“愛拼才會贏”與“不到長城非好漢”兩種精神穿越時空交融輝映,激勵接續奮斗,書寫圓夢故事。
山海牽手,山水交融,心心相印,未來可期!(記者 魏邦榮 海棠 文林 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