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12月8日電 題:同心同德奔小康——寧夏同心縣同德村的戰貧故事
新華社記者 靳赫
40歲的同德村村民丁成軍家門口,玉米秸稈打成的草垛壘了四五米高,這是他家牛圈里10頭牛的過冬草料。僅靠養牛,他家每年便有兩三萬元收入,天暖時,丁成軍還會不定期地外出打工。由于增收門路多,這家人的生活越過越好。
要在幾年前,這番光景丁成軍連想都不敢想。
地處寧夏吳忠市同心縣河西鎮的同德村,是一個特殊的村莊。幾年前,這個村莊在一片荒灘上建起,村民和丁成軍一樣大多是從同心縣東部山區移民搬遷而來。
“我老家在同心縣王團鎮的山溝里,那時一家人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水窖里存的雨水?!倍〕绍娀貞浾f,由于偏遠,老家沒有發展出像樣的產業,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打工,刨去家里各種開銷,一年到頭也存不下幾個錢。
2012年,在當地政府幫助下,同心縣張家塬、預旺和王團3個鄉鎮11個村的6000余名村民從山大溝深的老家搬出,來到剛建成的同德村發展,丁成軍一家就在其中。盡管這里的房屋氣派,交通便利,吃水、教育、醫療等方方面面的條件也比老家好太多,可對于未來的生活,剛搬來的村民們心里依然充滿了未知。
“在老家時,村民大多收入微薄,建村之初,同德村年人均純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蓖麓羼v村第一書記吳立權說,要讓大伙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關鍵還要靠產業。
為拓寬增收渠道,同德村為村民提供挖掘機操作等培訓,大力發展勞務產業,還為有意愿發展養殖業的村民爭取扶貧小額貸款。如今,同德村每年輸出勞動力達1300人次左右,人均務工收入近1.5萬元,全村牛羊存欄量也分別達近700頭和1萬多只。
“搬來沒多久,我就貸款3萬元買了4頭基礎母牛,后來靠自繁自育,養殖規模越來越大,2017年我們家順利脫貧?!倍〕绍娬f。
為打好產業扶貧“組合拳”,同德村還大力發展枸杞產業,如今全村枸杞種植面積達到7500多畝,村里的枸杞加工車間每年處理加工枸杞鮮果1.5萬噸以上。產業發展給當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近務工的機會。
“我們的枸杞基地和加工車間每年累計用工量近22萬人次,幫助務工人員年均增收5000元左右。枸杞采摘高峰期,本村的勞動力都不夠用,還需要組織周邊鄉鎮的人來務工?!睂幭臐櫟律锟萍加邢薰拘姓魅瓮貘P峰說。
不僅如此,同德村還在村里建起扶貧車間,讓平時無法外出務工的婦女掙錢、顧家兩不誤。今年31歲的羅蘭是村里第一批進入扶貧車間工作的村民,如今,她已是車間生產小組的組長。
“在老家時,我每天就是做家務、帶孩子,開支全靠丈夫在外打工?,F在我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事業。”羅蘭說,有了工作后,她不但不再跟丈夫要錢花,每個月還給婆家、娘家各寄200元。今年,她家還用存款新建了3間新房。
據同德村黨支部書記冶學云介紹,近幾年,同德村村民收入連年增長,截至2019年底,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已接近9000元,絕大部分村民家蓋了新房,近八成家庭買了小汽車。
“現在,大家的精氣神和在老家時完全不一樣了,都想著好好干,更快地增收致富。明年我打算多養幾頭牛,收入還能再提高一些。”丁成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