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億元!寧夏光伏材料產業鏈上11家規模以上企業,2021年工業產值同比增長60%。
這些企業以創新驅動提升核心競爭力,紛紛練就“獨門絕技”:隆基集團電池片轉換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紀錄;寧夏中環光伏材料公司G12大尺寸硅片,能有效提高光電轉換效率及產出功率,有效降低度電成本……
強者集聚,方成為大。近年來,我區打造“一核三群一園一基地”特色光伏產業生態,通過內引外聯,延鏈補鏈強鏈壯鏈,全區光伏產業協同配套體系日益完善,吸引國內眾多光伏產業頭部企業投資布局,諸多新建項目達產后,將擁有22.5萬噸多晶硅、100吉瓦單晶硅、30吉瓦電池片、30吉瓦組件產能,成為全國重要的光伏材料生產研發基地。
光伏材料產業正成為寧夏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又一新優勢,帶動光伏發電、儲能電池、電解水制氫等多個清潔能源項目布局寧夏,推動光伏材料全產業鏈條向“鏈主”高端化、“鏈路”智能化、“鏈條”綠色化、“鏈企”融合化穩步發展。
如果說,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光伏產業的“福地”,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則是高性能纖維的“樂土”:曉星集團、泰和新材、中石化寧夏能化等氨綸產業鏈頭部企業強強協作,從電石到1.4丁二醇到聚四氫呋喃再到氨綸深度融合,形成從“一塊煤到一匹布”的全產業鏈條。曉星集團和泰和新材兩大氨綸巨頭在寧東這片沃土相聚,奠定了我區高性能纖維生產的后發優勢。
寧夏正抓緊描繪高性能纖維產業藍圖:已建成6.6萬噸氨綸、4500噸芳綸的生產能力,正在加快建設百萬噸級氨綸生產基地,開工建設曉星二期、泰和三期、泰光10萬噸氨綸、泰和1.2萬噸對位芳綸二期項目……這里,正在逐步成為“中國氨綸谷”。
鋰離子電池是新型綠色環保電池,作為新型動力/儲能電池的主要方向,需求持續走強。氣候條件以及區位、政策、營商環境等,是我區發展鋰離子電池的優勢條件。宏觀布局,激發產業動能,微觀調控,激活內生動力。我區積極引入巴斯夫杉杉、中化集團、江蘇百川高科等國內鋰電池材料龍頭企業投資布局,逐步打造“前驅體—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動力/儲能電池—電池資源化利用”產業鏈條。
企業通過加快技術創新,提升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水平,積極打造市場競爭新優勢。布局、達產、創新、提升,我區電池材料產業亮點紛呈。
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寧夏)有限公司是我區鋰電池正極材料的“鏈主”企業,率先打造鋰電池正極材料智能化數字車間,綜合產能超過5.5萬噸。“‘十四五’期間,公司將投資5億多元,新建2.7萬噸級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智能工廠項目,預計今年底投產,全部達產后實現產值超50億元。”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寧夏)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榮忠介紹。
寧夏漢堯石墨烯儲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石墨烯三元正極材料和導電漿料在倍率性能和循環穩定性方面明顯優于傳統三元材料,能夠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
我區現有規模以上鋰離子電池材料制造企業6家,其中正極材料生產企業5家,產能8萬噸/年,占全國正極材料產量的13%。
“這些骨干企業在上下游產業建鏈補鏈壯鏈延鏈方面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為我區新材料產業帶來聚集效應。”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區充分發揮優勢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加快技術創新轉型升級,不斷提高新材料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協同發展提升規模效應,全力培育產業集群,增強核心競爭力,構建發展新格局。
一代材料決定一代產業,誰能快速掌握新技術、研發新材料,誰就能在產業變革中奠定新優勢。寧夏正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之心,筑巢引鳳,推動一批新材料項目的加速落地,進一步補齊產業鏈條短板,持續提升我區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基礎能力和配套水平。
創新體系的有力支撐,為新材料產業加裝了引擎。為大力推進新材料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和創新驅動,我區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大力推進稀有金屬特種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寧夏光伏材料重點實驗室、寧夏特種材料重點實驗室等國家或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國家鉭鈮特種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寧夏動力與儲能鋰電池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寧夏太陽能電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引導區內科研院所與新材料企業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
有了高新技術的強力支持,寧夏新材料產業育新機開新局,逐步邁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注重抓創新添動能,內生動力持續增強。”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區鼓勵引導企業加強技術研發,通過開展新材料產業關鍵技術“揭榜掛帥”及重點研發計劃立項、研發費用后補助等方式,支持耐高溫型聚氨酯彈性纖維等300余個新材料科研項目及企業研發,支持專項資金近2.4億元,拉動企業研發投入達28.4億元。同時,積極培育創新載體,深入實施人才能力提升工程,進一步助推新材料產業“內涵式發展”。
近年來,我區多措并舉力推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產業規模逐步壯大。規模以上新材料企業數量由2015年的13家增至現在的101家。2021年,新材料產業實現產值突破1200億元,同比增長60%,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近20%。
目前,我區新材料產業正聚焦高性能金屬材料、化工新材料、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電池材料、電子信息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強化綠色低碳,突出產業配套,抓好科技攻關,著眼規模集群,通過延鏈補鏈強鏈、結構優化、企業培育、項目引進等方式,進一步暢通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應用鏈各環節堵點,努力打造面向未來的發展新優勢,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提供強大產業支撐。(記者 丁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