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海原縣紅羊鄉下了一場透雨。
安堡村村民楊紅琴望著月亮山感慨:這幾年雨水越來越好,最近幾乎一周一場雨。草木茂盛的季節,黃鼠、野雞、野兔等均被厚厚的植被“藏匿”。
曾經,坡上的土捏不到一起,沒有水分。雨水少,擔當口糧“主角”的馬鈴薯也會絕收,更別提小麥、糜子等作物。今年,楊紅琴家的15畝馬鈴薯根莖有半人高。“馬鈴薯蔓粗大說明長得好,這幾年雨水好,加上我們這里的土壤以黑壚土和灰鈣土為主,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月至9月,與馬鈴薯塊莖膨大期相吻合,非常有利于馬鈴薯增產。”安堡村黨支部書記龐生崗說,今年肯定豐收。
近兩年,紅羊鄉在安堡村建設馬鈴薯原種繁育基地,實現優質脫毒種薯自繁自育、自給自足。全鄉以馬鈴薯為主導產業,打造了近6000畝馬鈴薯一級種薯推廣示范帶。今年,全鄉種植馬鈴薯5.8萬畝,比去年增加1萬多畝。
曾經,雨水蓄不住,水土流失嚴重是當地人的集體記憶。1989年的一場洪水牢牢“釘”在紅羊鄉副鄉長尹雪峰的記憶中,洪水順著山勢傾瀉而下,水窖“漫窖”。洪水過后,山頭依然荒涼。
苦日子何時能到頭?變化從2003年左右開始。彼時,村民們被告知要封山禁牧。2002年10月,寧夏各市縣陸續禁牧封育。2003年,寧夏全境實現封山禁牧,380萬只放牧羊“下山入圈”,大家畜和羊只實現舍飼圈養。
起初,一些村民不理解,祖祖輩輩過了這么多年,這方水土誰能變?時間的力量證明了一切。
多年來,紅羊鄉累計退耕還林5萬畝,治理河道13.6公里。通過坡地改梯田、水不下山等舉措修復生態,曾經的荒山土坡被草木覆蓋,生態遷出區也被大自然接管。最直觀的體現是降雨量逐年增加,往年降雨量平均為300毫米至400毫米,2019年達750毫米,形成了獨特的區域小氣候,山川峁溝梁草長林茂。
曹玉虎與妻子楊紅琴通過政策幫扶和勤勞奮斗摘掉了“窮帽子”,2018年蓋了新房。如今,70多只羊和15畝馬鈴薯是家里的穩定收入來源,曹玉虎憑借村里組織的技能培訓班學習的電焊技能在鄉里做零工,孩子在外上學,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現在,就是讓我們趕羊上山也不干,這么漂亮的山,舍不得。”楊紅琴說。
紅羊鄉黨委書記段富強說,通過持續不懈的生態修復,群眾切實感受到了生態環境的改善,切膚感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未來,要繼續以改善生態為抓手,帶領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