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與營養午餐的溫度
蘇梅英在社區食堂用餐。
6月19日11時,銀川市西夏區賀蘭山西路街道蘆花苑社區,九旬老人王風英坐著輪椅由社區工作人員王佳推進社區食堂。與此同時,十幾公里外的金鳳區長城中路街道紫園社區助餐點內,同為九旬老人的蘇梅英也開始了午餐時間。一個是子女在外打工的獨居老人,一個是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不同社區的餐桌上,盛著同樣的溫暖。
“今年,我在‘家門口’吃上了熱乎飯。”在社區食堂,王風英笑著說。四級肢體殘疾的她,曾因買菜做飯犯愁:“以前做一頓吃兩天,趕上腿疼就啃干饅頭。”今年4月,蘆花苑社區食堂正式營業,每天11時,社區工作人員準時接她出門,幾分鐘就到了食堂。
蘆花苑社區食堂針對老年人需求,推出了階梯式優惠:80歲至89歲老人一餐是6元,90歲以上老人一餐僅1元,還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費送餐上門服務。蘆花苑社區黨支部書記石濤說,該社區食堂日均服務200余人次,其中老年人占比40%,已累計服務約1.2萬人次。
紫園社區的助餐點“藏”在一處改造后的自行車棚里。蘇梅英在志愿者的陪同下熟練地在取餐口挑選自己喜歡的飯菜,“在這里吃得很可口,也很有營養?!碧K梅英說,“年齡大了,做不動飯了。”老伴早逝且無子女的她,曾對著冷鍋冷灶熬日子,直到社區把車棚隔出一半做就餐區,老人吃飯難的問題才得到解決。
從蘆花苑社區的“15分鐘服務圈”到紫園社區的“食堂改造記”,兩位九旬老人的餐桌故事折射出寧夏老年助餐服務的多元探索。越來越多的社區通過“黨建引領+資源整合”,讓“1元餐”“送餐上門”等服務嵌入老人生活,也讓老年人的幸福在一餐一飯間有了具體的模樣。(記者 智慧 文/圖)
“愛心媽媽”與困境兒童的甜蜜
“愛心媽媽”賈惠霞輔導宇豪功課。
“今年我最開心的事就是和我的‘愛心媽媽’一起上了電視?!?月19日,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星海鎮隆惠村,宇豪通過視頻連線,興奮地向遠方的親戚分享喜悅。
今年1月15日,在“愛心媽媽”賈惠霞的陪伴下,宇豪登上石嘴山市少兒春晚的舞臺。彩排前夕,賈惠霞特意為宇豪買了件藍色毛衣,希望新衣能為孩子增添登臺的自信與勇氣。3年前,賈惠霞響應自治區婦聯號召,與困境兒童宇豪結對,成為他的“愛心媽媽”。曾經那個總是蜷縮在“小飯桌”角落、眼神憂郁的男孩,在賈惠霞的悉心關愛下逐漸變得陽光開朗。
“起初我還擔心孩子會怯場,沒想到錄制時,他不僅大方展示了自己的繪畫作品,還堅定說出自己要當特種兵保衛國家的夢想。”談起宇豪的變化,賈惠霞滿臉自豪。宇豪也在作文《我的媽媽》中真情流露:“她雖然不是我的親生媽媽,但是比親生媽媽還愛我。我要好好學習,讓她開心?!?/p>
招募“愛心媽媽”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布局關愛困境兒童的舉措之一。截至目前,自治區婦聯通過大力實施“小樹苗”關愛困境兒童行動,為1.14萬余名困境兒童建檔,招募1.21萬余名“愛心媽媽”,組建342支“愛心媽媽”團隊和96個“愛心媽媽”工作室,以結對關愛為重要抓手,守護著困境兒童成長的“大民生”。
這份溫暖同樣照進銀川市金鳳區長城中路街道香溪美地社區。獨自撫養身患多種疾病孩子的張平偉,生活曾一度陷入困境,社區及時伸出援手,為父子倆申請低保待遇和殘疾人津貼;孩子突發重病時,協助申請臨時救助;春節時,還爭取到愛心企業救助金。
從“愛心媽媽”的溫情陪伴到政策兜底的堅實保障,寧夏正用愛與政策的暖陽照亮每一位困境兒童的成長路,讓孩子們收獲希望,勇敢追夢。(記者 智慧 文/圖)(文中困境兒童及家長名字為化名)
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與“打卡地”
周文菊在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接受理療。
走進銀川市西夏區西花園路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從日間照料、醫療保健到文娛休閑,每一處設計都精準呼應老年人需求——醫務室、康復室、棋牌室、營養餐廳等功能室一應俱全,已成為附近老年人每日必到的“打卡地”。
6月17日10時,家住西悅府小區的七旬老人周文菊準時抵達服務中心醫務室,她對接診醫生馬少霞說:“治療才一個月,胳膊和腿上的老毛病全消了,整個人都輕快了!”5年前,周文菊因腦梗導致左側肢體活動受限,去年起疼痛加劇,連日常起居都成了難題。今年5月,隨著妙善堂中醫診所入駐養老服務中心,她治療后痛感明顯緩解,當即辦理了長期服務卡??吹街芪木战浿委熀笥辛顺尚?,馬少霞一邊仔細為周文菊進行腿部針灸治療一邊耐心安撫:“您有心臟病,這針灸治療得循序漸進,咱們今天先重點治療腿部?!?/p>
治療結束后,臨近飯點,周文菊約著老伴一起去了一樓餐廳。8.8元即可享受一葷一素的飯菜,再配上免費的藥膳湯品?!吧儆蜕冫},軟糯適中,正符合我們老年人的胃口!”周文菊說,現在家門口能看病、能就餐,她的生活幸福指數直線上升。
“一年來,我們社區發生了新變化,除基礎康養服務外,中心還打造了圖書室、棋牌室等休閑空間,并定期開展時政講堂、文化沙龍、手工課堂等特色活動,從物質保障到精神滋養,全方位呵護老年生活?!蔽骰▓@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王倩說,該社區這座841.14平方米的現代化養老綜合體,正以“15分鐘養老生活圈”為半徑,將幸福延伸至轄區每位老人身邊。
今年,我區積極爭取中央和本級財政資金,重點支持全區12個養老機構開展基礎設施改造和安全能力提升工程;新建7個鄉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50個農村老飯桌。(記者 張濤 文/圖)
整合資源畫好“幸福圓”
社區食堂里老人們碗勺碰撞的清脆聲響,“寶寶屋”里孩童奶聲奶氣的歡笑聲,藏著城市發展最溫暖的答案。
在社區食堂蒸騰的熱氣里,九旬老人王風英和蘇梅英吃著可口的營養午餐,笑得像個孩子。這個再日常不過的畫面背后,是社區用資源整合畫出的“幸福圓”——閑置場地改造成食堂,志愿者化身送餐員,階梯式優惠政策讓老年人不再為三餐發愁。更讓人觸動的是,當老人們圍坐在一起,飯菜蒸騰的熱氣中飄著家長里短,那些曾被歲月塵封的社交渴望,在這一方小小的餐桌上重新被點亮。
“鳳城寶寶屋”里,“小年糕”奶聲奶氣地唱著新學的兒歌,奶奶踩著輕快的步伐去上瑜伽課堂,這樣溫馨的場景,展現出了代際關系的全新可能。社區普惠性托育服務,打破了“隔代帶娃”的傳統困境,不僅托住了孩子們快樂的童年,更讓每個家庭成員找回生活的主動權。那些精心設計的酸奶制作課、創意手工區,是城市給予“育兒焦慮”最溫柔、最有力的回應。
從“銀發餐桌”到“童夢空間”,不僅是民生服務的大膽創新,更是城市治理思維的深刻轉變。當社區善于盤活“邊角料”資源,當黨建引領與群眾需求精準對接,“1元餐”“40元早教課”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數字,正成為撬動幸福的支點。這或許就是新時代的民生密碼:用煙火氣撫慰歲月,用童聲點亮希望,讓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在城市的懷抱中,尋得屬于自己的幸福。(記者 李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