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劉克瑞在牛圈里查看牛兒的生長情況。
6月9日,劉克瑞的兒子劉治海開著三輪車駛出小院,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一棟棟移民新居鱗次櫛比,一條條巷道綠意盎然,一張張笑臉洋溢著幸福……6月9日,漫步在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眼前的一切構成了一幅美麗宜居的鄉村畫面。
該村建檔立戶卡劉克瑞家的小院外,3頭牛兒在牛圈里悠閑地享受著午后的陽光,看到有陌生人到訪,它們好奇地從柵欄里伸出腦袋,仿佛要和客人來個親密接觸。“昨天習近平總書記到家里來,摸的就是這頭西門塔爾牛,它當時看見總書記,頭昂得高高的讓總書記摸,現在大家說它是網紅牛。”劉克瑞樂呵呵地說,他清楚地記得,當時,總書記還問了有關牛的品種和長成后的價錢等問題,他都一一如實回答。
今年47歲的劉克瑞一家2012年從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毛套村搬遷到弘德村,5年前,劉克瑞在外出打工時不幸遭遇車禍,造成右腿嚴重損傷,手術后的他至今也沒能完全康復。當時,妹妹還在上初中,媳婦懷孕需要照顧,父親劉克瑞受傷后無法外出打工,家庭的重擔便全部壓在了大兒子劉治海的身上。“當時,我一邊在外面打工掙錢,一邊還要天天回家照顧妻子,壓力挺大的。”劉治海說。
2018年,劉克瑞家就被村里列入建檔立卡戶,短短3年時間,劉克瑞依靠黨的好政策順利脫貧。劉克瑞說,自己現在在村里的蓄水池當看護人,老伴在家養牛,有時候就近做一些采摘枸杞、料理葡萄的零工,兒子和兒媳在不到兩公里遠的興民紡織廠工作,零零總總算下來,全家一年也有十萬多元收入。
說著,跟隨著劉克瑞進屋,環顧整個客廳,一盆盆鮮花將屋子點綴得十分溫馨,正中央的墻上,一張定格幸福瞬間的全家福照片格外顯眼。“總書記昨天就坐在沙發上和我們拉家常,讓人感覺特別親切,又平易近人。總書記特別關心我們移民后的生活,還詳細問了我們的生活情況、脫貧情況,還有外出務工的問題和用水問題。”劉克瑞說。看到總書記如此關心大家的生活,劉克瑞很是感動,他說:“人勤快一點,肯定不會受窮。今年,我們一家子又貸款5萬元,加上2萬元的積蓄,入股了村里的合作社,以后,我還想擴大養殖規模,相信未來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弘德村是“十二五”生態移民村,也是紅寺堡區7個自治區脫貧攻堅掛牌督戰村之一,村民大都由2012年從原州區、同心縣搬遷而來。該村現轄6個片區,共有人口1699戶7013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036戶4497人,已脫貧1016戶4447人,未脫貧20戶50人,貧困發生率0.78%。2014年,弘德村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村,2019年脫貧出列。2019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35元,而劉克瑞一家的變化正是這個村子的一個縮影。
如今,弘德村的產業發展以勞務輸出和種植養殖產業為主,依托周邊的匯達、漢森葡萄種植基地等農業企業和紅寺堡產業園內興民紡織、東方盛達管業等工業企業,年內穩定就業2300余人,實現創收3200多萬元;發展養殖724戶,牛、羊存欄981頭、8690只,成立15家養殖業合作社組成聯合社,入駐“飛地”養殖園區,帶動520戶養殖肉牛1874頭,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弘德村6646畝土地全部流轉,發展紫花苜蓿、葡萄、枸杞、青貯玉米、硒甜瓜種植。同時,該村還不斷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成村級小學、幼兒園、衛生院各1所,建成黨群活動室、民生服務室、文化活動室、圖書室、電子閱覽室;村莊道路全部硬化,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進村入戶,商業網點、金融代辦點、公交車等便民設施齊備。該村黨支部書記任軍說,2020年,村里將繼續擴大聯合養殖社規模,吸引更多農戶出村入園養殖,推動養殖業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科學養殖發展。種植業方面完善反租倒包機制,引導群眾就近到富陽、漢森、匯達等企業務工,有效增加務工收入,有效鞏固提升脫貧成果。(記者 賈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