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風、藍天、陽光、泥土,攪拌著季節的味道,撥動著人們向著美好生活奮進的心弦。
2月7日一大早,今年65歲的沙坡頭區迎水橋鎮鳴鐘村村民劉新春和老伴張淑梅喂羊、掃院、擦洗農用三輪車……劉新春說,看著這一院子新房,渾身就有使不完的勁!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憶苦思甜,劉新春有說不完的話,終歸一句:“共產黨好,國家政策好,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
吃穿住行的變遷只是群眾生活圖景巨變的一個縮影。
從吃不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
從穿得暖到穿出品位;
從瓦片遮頭到住得安心;
從“有輛自行車就是致富的標志”到小汽車駛入尋常百姓家……
時間的指針劃過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每一分、每一秒的征程上,給億萬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中衛也不例外。
(一)
時間是最富有魔力的尺子,丈量出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也丈量出中衛翻天覆地的巨變。
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劉新春家里有兄弟姐妹6人,吃不飽是常事,日子窮得沒法說。
窮則思變。1983年,政府號召搬遷,看著要搬遷的地方是一片沙灘,劉新春心里沒底。常言道:“人挪活,樹挪死。”經過多次考察和好幾個日夜的輾轉反側,劉新春從北長灘搬遷到鳴鐘村,開啟了新生活。談及搬遷前后的生活,劉新春說:“跟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山海情》里演得一模一樣。”
日子雖苦,但身處偉大時代,受益于社會的饋贈,個人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當個人奮斗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個人就能不斷抵達新的人生高度。
如今,劉新春家院子里大小各式的現代農具、三輪車、小轎車一應俱全,棚舍內牛羊膘肥體壯,屋內窗明幾凈,現代時尚的家裝無不訴說著無數個“劉新春”們脫貧致富、越來越美好的幸福生活。
在中寧縣太陽梁鄉南塘村,村民田治林忙得不亦樂乎。去年,田治林心里一直盤算的事,年底算了一筆收入賬后心里有了底。
從幾只羊到上百只,田治林越忙越有勁。春節后,他要擴大湖羊養殖規模,把事業做得更大,讓日子越來越甜。
回望,一幅幅脫貧致富的生動畫卷徐徐展開,宏偉的小康夢在中衛這片土地上正逐步變為現實。
(二)
“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
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最關心和一再強調的事。
站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和“十四五”開局之際,中衛市廣大黨員干部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和良好的工作熱情投入到接下來的工作中。
新姿態、新目標,需要立足當前、乘勢而上。過去五年,是中衛開拓創新的五年,是砥礪前行的五年。回首“十三五”時期,中衛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辦好民生實事,民生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21604元、8002元增加到30780元、12200元,年均分別增長7.3%和8.8%。累計減貧15.26萬人,194個貧困村脫貧出列,海原縣脫貧摘帽,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養老金持續提高,7.1萬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7.3萬群眾居住條件得到有效改善,人民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發展的成果。
不止于此,脫貧致富,在向著更加美好生活奮斗進程中,中衛以產業扶貧換“窮業”,全市形成了以馬鈴薯、草畜、果蔬、枸杞、小雜糧等為主的扶貧產業,194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均達到5萬元以上;以生態扶貧改“窮貌”,全市共完成營造林107.61萬畝,種植經濟林24.39萬畝,退耕還林共兌付面積153.8萬畝,兌付資金2.42億元;以教育扶貧拔窮根,投入資金12.16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38所,增加義務教育階段學位2.5萬個,投入“互聯網+教育”資金1.7億元,建成在線互動教室696間,讓每個孩子享受優質均衡教育,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
……
百年脫貧夢,今朝終得圓。
脫貧攻堅是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最溫暖的一頁,也是中衛發展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越過貧困的溝坎,向著更加美好的生活再出發,是中衛黨員干部群眾的新航標、新動能。
(三)
春天邁著歡快的腳步,播撒著希望、生機與活力。
走進沙坡頭區常樂鎮康樂村村民楊志榮家,院子不大,磚鋪地,靠南墻處有一個3平方米大小的花池,顯示著主人對生活的態度。新建的房子坐北朝南,墻面瓷磚以當下流行的“奶奶灰”為主色,顯示著主人對美的追求。
楊志榮是原海原縣蒿川鄉人。2012年通過整村移民搬遷到康樂村。移民這些年,政府通過技能培訓、勞務輸出、創業貸款各種方式,幫助移民群眾脫貧致富。
楊志榮說:“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共產黨這么好,國家政策這么好,只要我們不等不靠,就一定能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人民有信心,黨和政府有藍圖。
前不久召開的市委四屆十次全會和市兩會擘畫了中衛“十四五”發展宏偉藍圖和2035年遠景目標,拉開了中衛立足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序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宏偉藍圖已繪就,砥礪奮進正當時。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中衛干部群眾把奮斗作為最堅實的底色,將著力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建設一批美麗城鎮、美麗村莊;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容村貌治理,穩步推進“廁所革命”,促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實施強縣強鎮工程,提高縣城和中心鎮承載能力,吸納農業人口就地轉移,到2025年,全市城鎮常住人口達7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4%、市轄區達到60%。
……
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會點,向著更加美好生活奮進的旋律激蕩起磅礴動力。新時代屬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我們相信,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中國夢”的主角,讓創新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活力充分迸發,讓更多人找到人生出彩的舞臺,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人民實現夢想的步伐,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景,將很快變為現實。 (全媒體記者 馬進軍 張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