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閆文麗 胡俊 文/圖) 9月28日,“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網絡主題活動寧夏站采訪團記者在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的扶貧車間看到,女工們正在忙碌地縫制衣物,縫紉機嗒嗒聲不絕于耳。在家門口每個月能獲得3500-5500元的收入,讓這里的少數民族婦女成了上班族。
紅寺堡區是自治區黨委、政府貫徹落實國家“八七”和寧夏“雙百”扶貧攻堅計劃,為從根本上解決寧夏南部山區群眾脫貧致富而實施的扶貧揚黃灌溉工程主戰場,1998年開發建設,2009年設立吳忠市轄區。行政區域面積2767平方公里,轄2鎮3鄉1街道64個行政村8個社區,搬遷安置移民23.5萬人,農業人口占85%,現有回、漢、東鄉、保安等14個民族。移民群眾來自陜西、甘肅、內蒙古、青海等周邊省區和寧夏南部山區八縣156個鄉鎮412個行政村,移民人口構成復雜,是全國最大的異地單體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安置區。
紅寺堡區的開發建設既是一部創業史,也是一部民族團結進步奮斗史。多年來,紅寺堡區將維護民族團結作為富民強區的強基工程和“一把手”工程,積極探索推行移民地區民族團結,依法加強民族事務管理,形成了經濟轉型、事業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