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村村居巷道環境整潔、綠樹成蔭。
9月12日,剛開業兩天,賀蘭縣金貴鎮“銀河民俗”迎來客流高峰。在銀河村村居巷道里,粉色的外墻為村莊增添了一抹暖色,墻上繪制著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村振興”“美麗鄉村”等為主題的民俗畫,生動有趣,引得游人紛紛拍照合影。
“鄉情”紐帶挖掘鄉賢人才
近年來,銀河村以“鄉情”為紐帶,挖掘鄉賢人才,主動溝通,感召在外鄉賢返鄉報效桑梓,“銀河民俗”負責人王玉海便是受此感召選擇返鄉創業的典型代表。
“幾年前回來探親,看到家鄉路面坑洼,綠化不好,大家收入也上不去,就想著做點什么回饋鄉鄰。”1983年,王玉海畢業后當過體育和數學老師,“年輕時敢想敢闖,總覺得外面的世界很大,想出去看看,干出一番事業來,于是辭掉工作,和老婆去外面闖,慢慢就掙了些錢。”
由于幼時家貧,王玉海兄弟6人吃百家飯長大,在外面時間長了,他總想為家鄉為鄉親們做點什么。于是2014年,他回到家鄉為銀河村小學捐資1萬元,并在銀河村辦起老飯桌,為全村100多位老年人提供質優價廉的飯菜。
為改善村容村貌,他自掏腰包買來1000多棵樹木進行栽植,綠化美化村莊巷道。為了豐富村民業余生活,他還投資修建了一個小微公園。
近兩年,隨著村里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的日益向好,王玉海心里萌生了發展“民俗村”的想法。去年年底,他將銀河村7社、8社、13社和14社進行連片綠化美化提升,計劃用3年時間在銀河村規劃打造驛站文化廣場、民俗文化展示區、民族小吃文化街、燒烤區、家禽生態養殖區、百果林采摘園等功能區,打造一個集休閑農業、旅游觀光及人文展示為一體的“民俗村”。同時他以土地入股、宅基地入股,以及租賃的形式,帶動鄉親們端上鄉村旅游“飯碗”。
初秋,清風習習,暑熱漸退,走進銀河民俗村,仿木柵欄整齊排列,粉色墻繪栩栩如生,田野平曠、屋舍儼然、小渠潺潺、芳草繽紛。游客們或在采摘體驗農耕樂趣,或在農家小院燒烤享受假日樂趣,或在農家民宿品味鄉村風情,往日沉靜的鄉村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
服務保障搭建返鄉創業舞臺
發揮本地企業、本地資本、本地情感的優勢,引導本鄉本土人才返鄉創業,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當前金貴鎮以“鄉里菁英”回歸行動為紐帶,充分挖掘社會賢達、鄉里菁英、本土人才,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
面對金貴鎮小城鎮老街區改造政府投資大、周期長、招商困難等問題,該鎮引導“鄉里菁英”馬建軍投資5500余萬元,建成集老供銷社文化、農耕文化、集市文化為一體的金貴堡老街,既讓老街區舊貌換新顏,又集聚了鄰近金貴集市的人氣,更為群眾增加400余個就業崗位。
面對傳統農業產業附加值低,農民“土里刨食”能飽不富等問題,該鎮招引了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企業家,建成了牡丹花鄉、蘭健歡樂谷、金銀灘云成體驗園、黃河玉米村等一批休閑觀光農業園,僅今年5月,金貴鎮牡丹花鄉就接待了10萬多人次觀賞游玩,當地群眾也蹭著鄉村旅游的客流,擺小攤、開民宿、賣特產富了口袋。
金貴鎮黨委副書記強玉梅介紹,今后將持續變招商引資為籌資育商,充分發揮本地企業、本地資本、本地情感的優勢,積極上門拜訪引召在外鄉賢,誠摯邀請成功企業家、致富帶頭人回金貴鎮投資置業,“我們將竭盡全力為他們搭好平臺,強化政策保障,為返鄉人才提供項目申報、項目落地、資金籌措等方面保障服務,為返鄉人才解決后顧之憂。”(記者 梁小雨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