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交花啦!”3月11日,李霞抱著一大束五顏六色的“玫瑰花”走進隆德縣文化城慧繡坊,滿臉自豪地向繡娘們展示她的鉤織成果。
55歲的李霞是慧繡坊鉤織新手,她說鉤織打開了生活“新天地”。
“去年年底我跟著田老師學鉤花,這次是第一次交花,一共110枝。剛好最近這段時間繡坊訂單量大,能幫上點忙真的太有成就感了。”李霞說。
李霞口中的“田老師”,就是慧繡坊的創始人田慧君。
從一名二級殘疾的下崗婦女到寧夏慧繡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51歲的田慧君走過了頗為艱難的半生。
7歲那年,田慧君因一場意外導致身體二級肢體殘疾。從那時起,田慧君與刺繡結緣。她從小就喜歡刺繡,母親是村里有名的繡娘。在母親10多年耐心傳授下,田慧君刺繡技藝提升很快。
2006年,她和丈夫毛錦玉所在的企業改制,夫妻雙雙下崗。下崗后,在母親的指導下,田慧君買來多色絲線、各種繡針學習傳統刺繡。
2012年至2013年,田慧君先后參加市縣兩級有關部門舉辦的刺繡、編織培訓班,并師從國家級非遺蘇繡傳承人,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掌握了雙面繡等刺繡技藝。
為了讓刺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傳承下去,帶動更多婦女和殘障姐妹就業創業、增收致富,2016年,田慧君抓住寧夏發展全域旅游的有利時機,創立了慧繡坊,并于一年后成立了寧夏慧繡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寧夏慧君職業技能培訓學校。
長期以來,田慧君免費為我市各縣區婦女培訓刺繡、編織、剪紙技藝,累計培訓人數1.1萬余人,其中3000余人取得專項技能等級證書。經過培訓的學員,成為了傳播刺繡技藝的新生力量,輻射帶動2000余人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推動了刺繡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43歲的馬調霞高位截肢不愿出門,田慧君得知這一情況后,數次上門做思想工作,教授刺繡技藝。去年,馬調霞的手工制品在2023年全區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上榮獲編織類二等獎,并成為縣級非遺傳承人。“自從跟著田姐學了手藝,自己能自食其力了,生活也有奔頭了。”馬調霞感激地說。
田慧君覺得要干成一件事,必須能吃苦,不怕困難。今年春節前,繡娘們大都忙于家事沒有時間刺繡,面對大量待出貨的訂單,剛做完手術的田慧君扛起了重擔。“那段時間還不能坐,我就每天趴在床上做,春節期間做了20套掛件,100多件胸針、耳環、冰箱貼等,還有4幅紅色剪紙,都發出去了。”田慧君說。
看到很多婦女有了一技之長,田慧君由衷地高興。每逢重要節日,她都會積極開展關愛活動,對殘疾、困難婦女進行慰問,并組織捐資助學等公益活動。慰問人數逐年增加,從2017年的1戶增加到今年的186戶。
為了拓展業務領域,慧繡坊去年新增了美容美甲培訓項目,帶動全縣殘疾人、困難婦女100余人創業就業,人均年收入5萬元至6萬元。“我過過苦日子,知道一門能賺錢的手藝活對農村家庭婦女有多重要,希望通過慧繡坊這一平臺,讓她們實現自我價值,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田慧君說。目前,慧繡坊訂單穩定,有90余人穩定就業,其中包括62名殘疾人,每月收入500元至2800元。
對田慧君來說,今年一定會是忙碌且充實的一年。“目前已經接到了不少訂單,除了趕制訂單外,我們要對黃牛、冷涼蔬菜、六盤山等元素的手工制品重新設計,重點打造紅色、地域特色、民族風3個系列,努力把固原的地域特色推廣出去。”田慧君說。(見習記者 張鑫潼 記者 毛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