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在隆德縣鳳嶺鄉卜岔村特色蔬菜種植基地,工人正在采摘豌豆尖。一株株綠色的豌豆尖,去掉莖部,保留的嫩尖部分有的形似蝴蝶破繭前的“繭包”,有的呈展翅起飛狀,隆德縣康碩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衛龍告訴記者,這些豌豆尖被南方市場形象地稱為“蝴蝶包”。它不僅葉子翠綠,外形美觀,且鮮嫩脆爽,生吃脆甜可口,煲湯炒菜鮮美無比。雖然“蝴蝶包”每公斤16元的價格,比普通蔬菜價格高出數倍,但仍然深受上海市場歡迎。
這兩天正值豌豆尖上市時間,王衛龍的手機也響個不停,大部分是要訂購豌豆尖的。他每天奔波在卜岔村特色蔬菜種植基地和位于隆德縣沙塘鎮的冷藏庫之間,將新采摘的“蝴蝶包”運往倉庫保存,次日再加緊運往上海。
豌豆尖對種植條件要求較高,王衛龍利用卜岔村冷涼的氣候條件,種植了200多畝豌豆尖。“北京市場需要的是龍須菜,即豌豆尖的嫩莖葉,廣東廣州和深圳用的是‘豆貝’,即豌豆尖最嫩的那一小部分,價格也最高。”王衛龍自豪地講著這些特色蔬菜的特點,除了“蝴蝶包”,他物盡其用,精準地采摘各部位的豌豆尖,以供不同市場所需。豌豆尖除了有獨特的口感和品質外,還因較長的采摘期而頗具經濟價值,每年4月至7月可以采摘五六茬,收獲100多噸豌豆尖,年銷售100多萬元。同時,采摘期會帶動當地六七十人在基地就業,村民辛亞娟就是其中之一,經過長期采摘已經練就了嫻熟的采摘技巧,一天收入200多元。
種植特色蔬菜不僅讓鄉親們的錢包鼓起來,也圓了王衛龍的農業夢。2019年,他關掉了原本在銀川開的建材店,回到家鄉隆德縣轉行種蔬菜,開啟了艱辛的追夢路。
從菜薯到甘藍,幾年間,王衛龍幾乎種遍了市場上常見的蔬菜,收益甚微。但王衛龍沒有放棄,幾年的探索也讓他悟出了些市場規律,要想靠蔬菜發家致富、做成產業,就不能只顧著埋頭種地,要兼顧田間管理和開拓市場。他專程到上海等地,緊盯市場風向標,尋找新路子。后來,王衛龍決定轉型種植市場價值高的特色蔬菜,經過反復考量,經濟效益高又適應隆德氣候條件的豌豆尖成為“開路”的首選。
在豌豆尖小規模試種階段,王衛龍幾乎天天往地里跑。種植行距應保持多少?菜棚內溫度如何控制?“要像看自家孩子一樣照顧它們長大。”他回憶道。正是在這種悉心照料下,豌豆尖試種成功,王衛龍也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2024年,他獲得了固原市農民農藝師和高素質農民職稱,有了經驗和底氣,他便放手種植,將豌豆尖市場越做越大。
從普通蔬菜轉型到特色蔬菜種植,王衛龍大膽創新,不走尋常路,實現了“一菜多賣”,也更有信心走好這條路。去年,他開始試種西藍花苔,逐步探索種植更多特色蔬菜品種。王衛龍計劃向周邊村民推廣種植技術,帶動更多人加入特色蔬菜種植中,讓特色蔬菜產業路走得更遠。(記者 蘭婷婷 趙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