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上揚300米,喚醒了沉睡的亙古荒原紅寺堡,成就了如今的生態新城。(紅寺堡區委宣傳部供圖)
再有一個月時間,寧夏全面啟動開展的“四權”改革就滿“周歲”了。
這一年多來,寧夏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四權”改革穩步推進。無論是建章立制、調查算賬定價,還是因地制宜、點面結合蹚經驗,這場破解寧夏資源要素瓶頸制約、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硬仗,打得辛苦,也打得漂亮。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翻開嶄新的一頁,寧夏將繼續用好改革關鍵一招,努力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先行一步、做出示范。
發展成效 “四權”交易全部納入寧夏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平臺
用水權改革、土地權改革、排污權改革、山林權改革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邁出關鍵一步的關鍵一招,其成長注定備受關注和期冀。
自治區黨委政府統籌推進、行業部門協同聯動、各市縣(區)全面展開、重點市縣全面引領、社會各方積極參與。圍繞資源變商品,確權取得新突破;通過價值評估、流轉交易、抵押租賃、綠色信貸等方式,賦予“四權”更大的商品屬性、市場屬性、金融屬性,資源要素價值發現和轉化增值步伐加快;確立的定價新標準,充分彰顯了資源稀缺度;一體化市場的構建,激發了交易主體雙向奔赴的動力。確權、賦能、定價、交易形成閉環,“四權”交易全部納入寧夏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平臺。
全國人大代表李郁華介紹,2021年,寧夏以用水權改革推動水資源向高效益的工業、高產出的農業流動,推動“節水增效”,提升用水效能,去年用水權交易3000萬立方米;以土地權改革推動“盤活增值”,在國家平臺交易新增耕地指標2.1萬畝,引導有規模、有實力的企業落地落戶;以排污權改革推動“降污增益”,建成全區統一交易平臺,完成1084家企業排污權確權;以山林權改革推動“植綠增綠”,放活林地經營權、保障林業收益權,林權流轉面積15.7萬畝,讓林農手中的資源變成資產,探索以林換能、以林換碳新機制,破解林、地無法一體確權的現實難題。
在寧夏,資源要素實現了從“閑置低效”向“增值高效”的轉變。
改革愿景 給群眾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好處
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人民檢驗。改革成果是生活中最直接的變化、實打實的利益。
3月8日,安靜了一冬的賀蘭縣立崗鎮星光村又熱鬧起來,各家忙著裝修粉刷,整地栽花,準備迎接“五一”小長假的第一批客人。
而在5年前,這里90%的房子頹敗不堪,成了“空殼村”。
隨著星光村成為賀蘭縣宅基地改革試點村,回村創業的黎偉趕上了好政策。“依托政策,我們招商引資、多措并舉盤活閑置農房辦民宿。”黎偉告訴記者,機制活了,出路就通了。去年“十一”期間,星光村4家民宿7天的營業額超過5萬元,全村的旅游接待收入超過20萬元。
土地權改革改掉了土地確權頒證歷史難題。過去不能確權的2.7萬宗宅基地得以登記,惠及農民9萬余人;改活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交易市場。554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出讓收入3950萬元,村集體和農民分享增值收益1950萬元,拓寬了鄉村振興發展資金渠道。12.1萬畝新增耕地指標分四批次納入國家統籌,第一筆5.7億元交易資金到賬入庫,全部完成交易后,吳忠市紅寺堡區等9個縣(區)可獲得鄉村振興發展資金100億元以上。
參與寧夏首宗排污權交易的石嘴山市鉑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二氧化硫排污權作為企業資產抵押貸款200萬元。這筆因排污權交易獲得的資金,企業全部用于環保技術研發等工作,這也推動了企業進一步節能減排。截至目前,寧夏已經有20余家企業“嘗鮮”排污權改革紅利。
“山林權改革讓我們也依法享有了林地的使用、收益、流轉等權利,讓林業成為有錢賺、有奔頭、有希望的產業。”彭陽縣草廟鄉米塬村村民米忠說,去年9月,他和村里其他18位村民領到了蓋有“彭陽縣自然資源局不動產登記專用章”的林權不動產權證書。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代表們認為,縱觀寧夏大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對改革發展的參與愿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熱切。深入推進“四權”改革,不僅要努力激發人民首創精神,緊緊依靠全區人民的決心與智慧,更要努力“分好蛋糕”,讓人民群眾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從而凝聚起全區人民深化改革的共識。
代表熱議 改革洞開了先行區建設的新天地
改革的力量充盈在6.64萬平方公里的一草一木上,在720萬寧夏群眾的一呼一吸中。去年,全區農業節水達到3.3億立方米;地級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3.8%;全區森林覆蓋率從2020年年底的15.8%提高到16.9%。
代表們表示,“四權”改革洞開了一個新天地:各級黨員干部、廣大企業、群眾意識到,只有堅定不移依靠改革,才能應對變局開拓新局,才能讓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更高、成色更足、動力更強。更可喜的是,各級黨員干部運用市場理念、市場機制和市場辦法破解難題的能力顯著提升。
今年2月,寧夏西北駿馬電機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進行用水權申報時,參照去年的用水總額,從145萬立方米減到110萬立方米。后來,企業再次召開會議,重新對用水合理性進行了分析,一個月里采用新的節水方案,關停一個泵,夜間停用一個泵。考慮到即將停暖,用水還能再少。因此,企業向水行政部門主動申請再次核減用水權。
“占用多余的資源不僅要繳水資源稅還要交用水權有償使用費,70萬立方米能滿足我們生產的需求。”該企業安全環保部部長閆連生說。
自治區用水權改革專班一位工作人員稱,目前,全區已征繳123家工業企業有償使用費3015萬元,在部分縣區收繳用水權有償使用費過程中,工業用水戶的用水權意識由過去的“多占多用”逐步向“產水適配”轉變。
不僅如此,各級黨委、政府樹立了“上項目先找水”的意識;用水戶形成了“沒水找市場”的共識;節水戶分享到改革紅利,節水更主動;企業開始千方百計節水。
記者通過采訪也切身感受到了企業對待排污權改革的態度變化,他們已經從好奇、觀望,到積極配合政府部門確權、主動申報參與排污權交易,企業治污減排的內生動力逐漸生成。一些企業負責人坦言,從短期來看,排污權有償使用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短期推高企業成本,但從長遠看,這場改革也會促使排污企業采用新技術、新設備,甚至通過節能減排獲得額外收益,降低企業和環境的負擔。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四權”改革,這個關鍵一招將在持續走深走實中,撬動先行區建設邁出堅實的步伐。(記者 李 錦 裴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