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空俯視,銀川花博園蜿蜒的水系在綠地間縈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記者 馬楠 攝
春日漸暖,飛鳥翱翔。
自然可畏,生命可敬。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征途上,寧夏闊步前行。作為“四權”改革的排污權改革,更是步履鏗鏘。
以“治污減排”為核心的排污權改革,讓“減排”收獲更多目光并持續推動產業轉型,讓寧夏的綠水青山以更開放的姿態,奔赴高質量發展。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蔣齊將“完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體制機制”的建議帶上了全國兩會。
排污權改革,減排賦能的綠色蹊徑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2021年12月27日,中糧長城葡萄酒(寧夏)有限公司與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寧夏石化分公司以每噸4000元的價格進行排污權交易。
“中糧長城葡萄酒(寧夏)有限公司自主減排了富余的0.878噸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污權指標,而我們企業在建的項目中存在氮氧化物指標缺口,現在通過交易,實現了環境資源的最佳配置。”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寧夏石化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說。作為排污權出讓方,中糧長城葡萄酒(寧夏)有限公司負責人坦言,以前企業是“要我治污”,改革后是“我要治污”,富余的排污指標可以實現交易,治污減排的動力更足。
“探索建立排污權換購機制,企業可以將不再使用的排污權指標騰出來,出讓獲得收益。”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如此一來,企業有了更多資金用于設備購置和生產,可以更好地發展壯大。政府也可以通過回購收儲區域內關停、淘汰和減排形成的排污權,優先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項目建設,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面對淘汰落后產能、實現能耗“雙控”轉型發展的要求,寧夏通過排污權交易,既鼓勵企業減排,又嚴控能耗總量。
改革,在探索中前進。
2021年,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實施《自治區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及與之配套的交易規則、價格管理、儲備調控等管理制度。寧夏合理精準測算企業治污成本,發布排污權使用費征收標準,基本建立起排污權“1+6”政策制度體系。初步建成覆蓋區市縣三級,集信息、服務、交易、監管等功能于一體的排污權交易平臺,完成初始排污權企業確權1084家,對重點管理企業做到“應確盡確”。核定自治區、五市及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儲備排污權,做到“應儲盡儲”,為寧夏全面開展排污權交易奠定了基礎。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銀川市、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和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全面啟動排污權市場交易,達成交易11筆,交易金額38.3萬元,20余家企業率先“嘗鮮”,排污權交易量二氧化硫56.38噸、氮氧化物105.03噸,實現了交易地區全覆蓋,超額完成年度改革目標。
排污權交易,多方護航的深層改革
2022年的排污權改革,攻難點、破障礙、找出路。
按照計劃,寧夏推進排污權改革總體分兩年進行。2022年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排污權許可確權、有償使用、市場交易、監測監管等制度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實現環境有價、使用有償、交易有市、改革有效的目標。先期對條件成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氨氮四項指標開展交易,隨后將國家確定的“十四五”四項污染物指標中的揮發性有機物,以及影響我區環境質量改善的其他特征污染物逐步納入交易范圍。
改革,時時有“攔路虎”。
為更加科學、有序地進行排污權改革,全國政協委員蔣齊建議,從國家層面制定排污權相關法律法規,構建排污權交易監督管理體系,為排污權交易提供必要法律保障,形成全社會共同推動排污權改革的濃厚氛圍。
排污權交易,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生態環境、發展改革、財政、稅務、公共資源交易等多個管理部門和領域。蔣齊建議出臺排污權確權技術規范,研究建立方法統一、標準一致、結果準確的排污權確權核算體系,有效銜接排污許可、環境影響評價、污染物總量減排等管理制度,規范指導各地科學合理確定排污權,為全面開展排污權交易奠定堅實基礎。
如何讓寧夏的企業走向全國的排污權交易市場?蔣齊建議,拓寬排污權交易范圍,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排污權交易市場體系和交易平臺,以平臺為載體,組織開展交易,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優化配置中的主導地位,協同推進降污減排,持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記者 趙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