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金彥強騎著摩托車來到吳忠市利通區高閘鎮4號渠3號節制閘巡渠,他打開智能化屏幕,向記者演示調整水位控制閥門的過程。“自動測控一體化閘門,實現對灌溉情況24小時監測,通過智能無線綜合網將信息上傳至泵站中控室,工作人員通過電腦遠程實時查控渠水流淌情況,整個渠系實現無人值守。”
金彥強是吳忠市利通區高閘鎮民鑫農業灌溉服務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種田又管水”的他對用水權改革有深切感受:“天旱引水難,水大流漫灘。過去澆地人人上手搬閘門、拿鍬開口子,真是費水。現在只需手指一點,通過現代化灌區智能監控管理系統,各渠系閘口使用狀態、水流量、累計水量等數據一目了然。過去1畝玉米地用水300立方米,用水權改革后,一半的水就夠了,還不用到田頭操作。”
近年來,吳忠市扎實推進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優化種植結構、嚴控用水規模,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5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吳忠市率先在全區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探索建立社會資本和政府共同建設、管理、服務灌區新機制及“水物業”管水用水模式,打造高標準農田240.2萬畝。持續實施生態灌區計量設施改造,吳忠市708個確權單元口計量實現全覆蓋,在線監測計量率達55.5%,管水機制讓每一滴寶貴的黃河水在土地上生“金”,破解了農業用水效率低、用水難的問題,近三年累計節水9600萬立方米。
走進高閘鎮灌溉服務專業合作社,智慧電子大屏上實時滾動顯示著各個河道、溝渠等不同場景,畫面里,夏日的現代化生態灌區綠意盎然。“節水灌溉1畝地的水費減少了6元,再加上每畝地增效的500元,算下來,去年我家種的1000畝青貯玉米比前年凈增收51萬元。”吳忠市種糧大戶李建國說。
目前,吳忠市灌區群眾畝均水費從60元左右下降到54元,自流灌區高效節灌區種植玉米畝均增收500元左右,有效調動了群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增強了用戶的節水意識。(記者 張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