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下午,吳忠市利通區扁擔溝鎮利同新村“民聲茶室”里,武夷巖茶在滾水里舒展開來,水汽攀上斑駁的玻璃窗,將外頭料峭的春寒隔成朦朧的剪影。
張宇和村干部、村民圍坐在桌旁,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熱火朝天地討論著村里的事?!斑€記得去年年底,也是坐在這張桌子旁,咱還愁著孩子放假沒人管呢?!贝迕耨R樹霞說,“沒想到到了寒假,張宇把村里的大學生們都聚到一塊兒,給娃娃們上課、做游戲,天天樂得都不想回家了?!?/p>
“民聲茶室”里泡出越來越濃的民生味道。老百姓和村干部通過“一張桌、一杯茶、一本賬”,解決了房屋反堿、低保申報等60余件急難愁盼問題。
“不論在福建還是吳忠,當地人都有喝茶的習慣。我們用一杯暖茶讓老百姓敞開心扉,在嘮家常中說出心里訴求。”張宇笑著說。
去年7月,廈門大學博士生張宇被定向選調到寧夏,成為寧夏審計廳的一名工作人員。不久后,他接過駐村工作接力棒。利同新村是國家“十一五”易地扶貧生態村,曾經的脫貧攻堅主戰場,如今,這里成了張宇書寫鄉村振興答卷的新起點。
張宇深知,鄉村振興離不開黨建引領。他和駐村工作隊一起,以黨建為切入點,協助村黨支部書記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加強支部政治理論學習,提升村“兩委”干部的政治素養。
面對利同新村黨支部星級評定落后的現狀,張宇主動請纓,參與“四星”支部創建工作。他認真分析問題,制定措施,推動各項創建任務落實落細。經過努力,利同新村的黨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58歲的顧秀英患有類風濕,十幾年來離不開拐杖。張宇為村里11名殘疾村民申請到了輪椅、拐杖等生活輔具,總價值16000余元。如今,顧秀英時常搖著新輪椅,在院子里曬太陽。
“群眾的小事,也是我們要努力辦好的大事。”張宇說。通過探索“鄉鎮引領+工作隊聯動”模式,張宇和隊員們聯系寧夏愛爾眼科醫院,為周邊3個村的村民開展眼健康“光明行”公益活動,為60余名村民排查出白內障、青光眼等眼部疾病。隨后,又動員全鎮17個駐村工作隊開展為期1個月的眼健康義診活動,為800余名村民提供專業義診服務。
張宇的專業是環境科學,在深入村民家中走訪和調查中,他發現村里有700畝鹽堿地,農民對鹽堿地治理和耕種有著迫切的需求。結合村里傳統種植青儲玉米和基礎養殖牛羊的產業現狀,張宇聯系內蒙古大學的科研團隊,制定了《苜蓿新品種引進及配套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的科技項目計劃,并多次到自治區科技廳、利通區科技局等單位進行對接。
目前,張宇正在組織申報縣域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希望通過牧草種植增強鹽堿地的利用,并用輪作方式對鹽堿地進行修復,破解畜牧業發展、鹽堿地改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這不是一句口號,是一個青年黨員應有的責任。希望我也能像《山海情》中廈大學子一樣,在西部建設中扎根基層,用實干再續山海情?!睆堄钫f。(記者 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