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三級跳”
王美玲。
一個多月前,王美玲退休了,正式開啟含飴弄孫的幸福晚年生活。回望過往,她的人生軌跡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處處彰顯著生活巨變。
6月14日,談及當下的生活,王美玲滿臉笑意:“住上了樓,打工賺錢,還入了股,連續7年領到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
王美玲是銀川市金鳳區滿城北街街道平伏橋村村民。“以前種田,家里8口人種兩三畝地,刨去水、種子、化肥等費用,每年掙不了多少錢。”
2000年,新火車站建成,周邊區域開發建設熱潮涌起。王美玲家的田地被納入城市建設范圍。王美玲和丈夫不再種田,轉而開啟打工之路。夫妻二人當過清潔工、保安,種過樹,搞過養殖,每年收入四五萬元,遠超種地所得。
2014年,王美玲家里又發生了一件大事。老舊平房拆遷,王美玲一家在悅湖家園小區分到一套104平方米的樓房。“分上房后,我把家裝修得漂漂亮亮,春節就搬進了新家。”王美玲說,“住上樓房,通了天然氣,24小時有熱水,美得很”。
2017年,王美玲的身份再次迎來轉變——從普通村民搖身一變成了“股東”。這一年,平伏橋村啟動產權制度改革,經過清產核資、股民身份認定、股權量化等程序,成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股權分配,確定持股村民3979人,股數3979股。此后,平伏橋村依托集體資金陸續購置73套營業房,并盤活閑置土地,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企業用于種植糧食作物、景觀苗木等,增加了土地資源的收益。
“不用出一分力,每年就能收到幾千元收益分紅,還不耽誤自己工作。”王美玲感慨道。如今,經濟條件越來越好,王美玲也有了新的生活愿景。“世界這么大,我們也想去看看。最近正計劃著等孫子放暑假,一家人去新疆旅游,看看祖國的大好山川。”(記者 楊超 文/圖)
重塑生活新圖景
趙小強在工作崗位上。
6月14日清晨,夜班結束的鈴聲準時響起。43歲的趙小強揉了揉眼睛,換了衣服,走出工作間。結束一夜的忙碌,他驅車回到石嘴山市惠農區黃金水岸·恒園的家。推開門,兩個孩子燦爛的笑容瞬間驅散了他滿身的疲憊。
趙小強的人生故事,是勞務移民群體奮斗與蛻變的生動寫照。“十二五”時期,他和家人從西吉縣王民鄉紅太村搬遷至惠農區育才路街道銀河苑社區。初來乍到,環境陌生,趙小強先后輾轉石嘴山市、新疆奔波打工,然而微薄的收入無法滿足家庭日常開銷。“打工掙不上錢,不如回家種地。”抱著這樣的想法,他回到西吉老家。他滿懷希望地翻整撂荒的土地,種下30畝土豆和芹菜。那年風調雨順,農作物迎來大豐收,可現實卻給了他沉重一擊:市場上芹菜無人問津,土豆價格持續低迷,他本想將產品窖藏起來等待漲價,最終卻希望落空。辛苦勞作了一年,不僅沒賺到錢,還倒貼不少。無奈之下,他只能再次回到銀河苑社區。
命運的轉機出現在2020年。在當地就業創業部門和社區的推薦下,趙小強進入寧夏建龍特鋼有限公司工作。“我現在一個月工資8000多元,公司還給繳五險一金!妻子也在工廠找到了工作。”說起如今的工作,趙小強滿是喜歡與自豪。進入公司上班第一年,他就實現了自己的“轎車夢”;第二年,隨著收入的穩定,他貸款購置了一套110多平方米的電梯房。如今,房貸也即將還清,他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的富足和美好。
趙小強的幸福,遠超吃喝不愁。從山區搬遷到平原,改變的不僅是地理環境,更重塑了生活圖景。如今的銀河苑社區,服務體系日益完善,群眾在就醫、就學、就業等方面的需求都得到有效保障。“以前干啥都不方便,現在家門口就有衛生院、公園、菜市場,還有大舞臺搞文娛活動,抬腳就到,日子真是越過越有盼頭!”趙小強由衷感嘆。(記者 張濤 文/圖)
蜜源花海唱歡歌
海有巨和他的“甜蜜事業”。
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安和村的一戶農家小院里,海有巨小心翼翼地掀開蜂箱蓋,只見成群的蜜蜂在金燦燦的蜂脾上穿梭忙碌。“這些小家伙可是咱家的‘甜蜜功臣’!”海有巨笑著向記者展示他引以為傲的“甜蜜事業”。
海有巨家的小院里蜂箱列陣,一旁的門后掛著他在牛場務工時穿的工裝。誰能想到,這位如今的多面手,10年前還是深山里靠天吃飯的貧困戶。10年光陰流轉,他憑借勤勞的雙手,在“搬遷+產業”的道路上,走出了屬于自己的幸福人生路。
10年前,海有巨一家蝸居在山大溝深的戴堡村。幾畝貧瘠的薄田,兩頭年邁的老黃牛,構建了全家生活的全部。“那時候起早貪黑,到了年底一算賬,幾乎剩不下幾個錢。”回憶往昔,老海不禁搖頭。2013年,移民搬遷政策如同春日暖陽,照亮了海有巨一家的生活。
蜜蜂在陽光下振翅,海有巨輕撫蜂脾,金黃透亮的蜜汁緩緩滲出。“這可是‘活體黃金’!”他笑著分享自己的致富心得:“養蜂得像養孩子,得用心。”
2021年,村里“出戶入園”牛場建成。海有巨嗅到商機,果斷拆了舊牛棚,騰出院子養蜂。同時將牛群托管,自己則成為牛場的飼養員,每月能拿到4000元的穩定收入。
細算收入賬,海有巨的“甜蜜事業”收獲頗豐:30箱蜂年產蜜近500公斤,純利潤3萬元;牛場務工年收入近5萬元,妻子就近打工月賺千元;再加上到戶項目補貼,全家年收入穩穩突破9萬元。
如今的安和村,花卉連片,為蜂群提供天然蜜源。安和村黨支部書記介紹,像海有巨家這樣通過“庭院經濟+務工”實現增收的搬遷戶,在村里已有20多戶。村里正依托良好生態環境,打造“蜜源花海”,幫助更多村民發展特色產業。
在政策的有力扶持下,越來越多像海有巨這樣的搬遷群眾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幸福故事。(記者 馬忠 文/圖)
匯愛成光綻笑靨
陳敬濤全家福。
6月13日上午10時,陽光灑在銀川市興慶區鳳凰北街街道崇安社區的小花園里。陳敬濤推著輪椅上的妻子李利漫步其中。
看到記者走近,陳敬濤熱情地招呼著:“今天天氣真好,出來曬曬太陽,心情都不一樣了。”誰能想到,眼前樂觀從容的夫婦也曾經歷過重重困境。
2022年12月,一場突如其來的腦梗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讓她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兩個月后,兒子意外骨折,康復后行動蹣跚,更因先天足外翻的頑疾,不得不依靠拐杖艱難前行。作為家里頂梁柱的陳敬濤為照顧妻兒,被迫放棄外出務工。沒有了穩定收入,昂貴的醫藥費、康復費如同巨石般壓得這個家庭喘不過氣。“那段日子,妻子的藥不能停,兒子的康復不能斷,我曾經一度覺得生活很無助。”
幸運的是,政府、社區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給這個家庭帶來曙光。“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強化對大齡、殘疾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崇安社區黨委書記陳愛梅說。
社區在了解陳敬濤家庭的情況后,為他申請了公益性崗位。為了讓他既能照顧妻兒,又能增加收入,陳愛梅費盡心思。經過幾番周折,最終為陳敬濤找到了一份學校夜班門衛的工作。“黨和政府真貼心,這份工作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制的。”陳敬濤感慨,“孩子也在這個學校就讀,這樣不僅解決了家庭的經濟問題,我也無需再到處奔波”。
溫暖不僅體現在物質幫扶上。患病初期,李利和丈夫也曾一度感到崩潰、抑郁,是社區讀書會的老師定期邀請他們一起閱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鼓勵他們走出黑暗面對困難。
如今,陳敬濤一家在社會各界的關愛下,正逐步走出困境,重拾生活信心。他們的故事,也成為了社區里溫暖人心的佳話,傳遞著希望與力量。(記者 陳思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