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石嘴山市惠農區尾閘鎮和平村,不時有村民將收集的易拉罐、塑料瓶、紙板等投入回收點,用以積累積分。這一場景是石嘴山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交出亮眼答卷的縮影。截至目前,石嘴山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率實現100%,近5年累計清運處置垃圾25.67萬噸,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85個行政村、覆蓋率達43%。
“我們始終錨定‘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目標,從實際出發打造差異化治理模式,讓每個縣區都有適配的垃圾解決方案。”石嘴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村鎮科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三縣區不同情況,該市精準施策:大武口區、平羅縣引入專業企業,通過簽訂專項服務合同明確收運頻次與處置標準,推動服務專業化;惠農區則深化“村收集—鄉轉運—區處理”三級機制,把收運網絡織得更密。如今,三縣區農村生活垃圾均統一轉運至石嘴山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經合規技術處理實現全鏈條無害化、資源化,真正讓“廢料”變“資源”。
面對村民“不愿分、不會分”的難題,該市以機制創新破局,推出“兩次六分、四級聯動”模式。政府指導村民進行分類分步拆解,先在村民院里“初分”,再到村級分揀點“細分”,降低操作門檻。為了調動村民積極性,積分制成為關鍵一招——正確分類可累積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或補貼,提升了村民參與熱情。
為確保治理成效長效化,該市還搭建“網格化管理+常態化考核”監督體系。保潔人員按“定路段、定區域、定標準”要求每日巡查清掃,三縣區通過“日常巡查+專項檢查+隨機抽查”強化監管,市級層面不定期督導,推動保潔服務從全覆蓋向高質量升級。(記者 龔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