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2歲的王雄幫從西吉縣移民到中衛市黃河南岸的南山臺子時,面對滿眼的沙丘欲哭無淚。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里能種出鮮嫩甘甜的蘋果。
2001年,黑龍江鶴崗水果小販馬占林落戶南山臺子種蘋果時,同樣也想不到這里的蘋果有一天會這么搶手。
2023年,被短視頻吸引到南山臺子淘金的馮學平,連聲驚呼這里是“花果山”,果斷放下城里的事業,斥資140萬元買下80畝蘋果園,開始二次創業。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兩年聲名鵲起的“沙坡頭旱蘋果”就產自南山臺子。
塞上深秋,沙坡頭旱蘋果是當之無愧的水果主角。
10月15日,寧夏果品大賽在南山臺子舉行。隨后,中衛市同步開展了“請進來和送出去”系列推介活動。主角只有一個,就是沙坡頭旱蘋果。
10月21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家比優特超市門前,馬占林和沙坡頭區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推介沙坡頭旱蘋果,一天就賣出去3.3萬公斤。此后幾天,相同的場景在東北三省多家比優特超市和萬達廣場上演。隨后,推介團隊馬不停蹄,又轉戰南京、重慶、西安等地。
10月22日,中衛市邀請200多名農業專家、電商代表等到南山臺子實地參觀,淘天集團、杭州親選、信譽樓等頭部企業聞香而來。杭州親選現場就簽了500萬元大單。
蘋果熟了,南山臺子很忙。公路兩側隨時可見收購蘋果的橫幅。遼CF2997大貨車停在永康鎮彩達村蘋果代辦魏邦余家門前,滿載3.1萬公斤蘋果回東北。渝D76651貨車停在永康鎮樂臺村代辦宋永祿大棚前,要運1.6萬公斤蘋果回重慶。魏邦余今年拿到了150萬公斤訂單,宋永祿拿到了100萬公斤訂單。
如今蘋果飄香的南山臺子,曾經是不毛之地。
王雄邦和馮占雙是南山臺子第一代移民。
1985年前后開始種植國光、紅星等老品種蘋果。馮占雙、王雄邦都是親身經歷者。1990年前后結果,“1毛到2毛錢1斤,賣不出去,只好拿去換點日用品。”沙坡頭區宣和鎮喜溝村黨支部書記張濤記憶猶新。眼見辛辛苦苦伺候了幾年的果樹長成這樣,大多數人一氣之下挖了果樹外出打工。
沙坡頭區林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張翠紅1994年被分配到當時的中衛縣東臺鄉林業站,職責就是發展蘋果產業。“一邊勸村民保留果樹,一邊教他們修剪、施肥,樹立信心。”張翠紅說。
馬占林評價:“老品種果型差、口感差、病蟲害打不掉,完全沒有產業化的樣子。”“不好賣,我組織東北大貨車來拉貨,果農連夜排隊,生怕大貨車走了。”
2000年前后,南山臺子蘋果進入第二階段。政府和民間雙向發力,紅富士、黃元帥等一線品種被引進,主產區先進的果園管理經驗、施肥、疏果、套袋、反光膜等技術陸續引入。馬占林瞅準機會,一步步把果園從最初的248畝擴到1800畝,還請來陜西洛川、甘肅靜寧等地技術人員,結合南山臺子第一代蘋果人積累的經驗,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種植寶典”。同時,南山臺子開發擴面。第一批移民漸漸向四周的高地再移民,帶動果樹栽種范圍隨之擴大。
2010年前后,二代蘋果樹開始進入盛果期,產生了足夠大的吸引力,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南山臺子。寧夏南山陽光果業有限公司、寧夏弘興達果業有限公司、中衛泰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先后進入,保鮮冷庫、分揀車間陸續建了起來。原來論斤賣的蘋果開始“嬌貴”起來,按直徑大小分級:直徑60毫米到80毫米且表面無傷殘者為商品果,其余為殘次果。即便直徑在80毫米以上,如果蘋果表面上有蟲傷或者采摘時形成的外傷,也一律打入殘次果。
2020年前后,南山臺子蘋果進入品牌期。“以前沒有‘沙坡頭旱蘋果’的概念,就叫‘寧夏蘋果’。”馬占林對此了如指掌。
南山臺子蘋果品質好,不輸新疆阿克蘇、甘肅靜寧等地蘋果。但是,品牌沒有做起來。中衛市、沙坡頭區先后出臺多個扶持政策,涉及蘋果種植、儲存、銷售全鏈條。“把蘋果賣到北上廣去”成了中衛人的夢想。這個夢想的前提是品牌。一路奔走,沙坡頭旱蘋果先后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最具市場潛力20強”。2025年獲得系列注冊商標,拿到國家認可的身份證。
從不毛之地成長為寧夏最大的蘋果產區,南山臺子走了40年。如今,南山臺子擁有11萬畝蘋果園,有19家龍頭企業、20個千畝專業村、9個自治區級示范基地,年產1.6億公斤,正在挺進“中國水果十強”榜單。(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閔良)